自1983年北京吉普誕生,合資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已度過了三十余個年頭,德系大眾、日系豐田等品牌先后與中國車企“聯姻”,為國內車主帶來不一樣的用車體驗。當然,這些成熟的全球化汽車品牌覆蓋多個國家,推出了美版、歐版等車型,同時也有專供中國市場的車型,俗稱“特供車”。
不過,車主對于特供車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有人說特供車更符合國人的用車習慣,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用車感受;也有人說特供車缺乏“原味”,從而犧牲了一部分的車輛性能,聽起來似乎都有些道理。
眾所周知,對于大眾朗逸、奔馳E級和寶馬3系這三款車型而言,它們便是中國特供車的典型代表,在備受詬病的同時,均擁有著不俗的銷量,可謂令人“又愛又恨”。那么,這三款車型與海外車型有何不同,它們的綜合實力到底如何,到底值不值得買?一位內行人說出了其中的“貓膩”,正如他所言:小心交了“智商稅”。
第一款:大眾朗逸

大眾作為最早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外資品牌之一,熟知中國車主的用車喜好,先后引入的桑塔納、高爾夫等車型,獲得了強烈的反響。不過,要說大眾最有名的特供車,當屬朗逸,而朗逸也不負厚望,年銷近50萬輛的成績,展現出了巨大的“統治力”。

早在2008年,國內的緊湊型車市場便成為一片“焦土”,別克凱越、豐田花冠(后改名為卡羅拉)等車型擁有著廣闊市場,難免被大眾窺覦。正因如此,在2008年,上汽大眾基于第四代高爾夫的P34平臺打造出了朗逸,在設計時便極大地迎合了中國車主的用車習慣和需求,上市后獲得不錯反響。
當然,誕生于1998年的P34平臺在12年前確實還擁有著一定實力,配合著上汽大眾的刪繁就簡,使得朗逸雖說優點不突出,但也找不到特別明顯的“硬傷”,因而能夠獲得國人青睞。不過,這個平臺一用就是十多年,雖說第三代大眾朗逸采用了最新的MQB平臺,但是“經典朗逸”依舊沒有脫離P34平臺,難免被車主直呼“不厚道”。
客觀來說,利用“舊平臺”興起的大眾朗逸能夠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從而在價格方面擁有更強的競爭力,但是對于一些追求用車感受的車主而言,卻覺得缺少了一些“德味兒”,尤其是采用落后生產平臺的做法,更是難以令人信服。關于大眾朗逸是“利大還是弊大”的問題,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
第二款:奔馳E級

當然,大眾朗逸只在中國市場銷售,可謂是實打實的“特供車”,而奔馳E級雖說并不是只有中國市場才有,但是國產奔馳E級針對國人需求進行一定改動后,被賦予了更多的“中國特色”,其版本也成為名副其實的“特供車”。同樣,在迎合國內車主追求“豪華”心理的這件事上,奔馳E級不遺余力,擁有著鮮明特征。

2016年,第十代奔馳E級正式在國內上市,上市不久,眼尖的網友便發現:國產版奔馳E級與海外版奔馳E級的重量有著300kg左右的差距,也因此使其陷入“鋼材門”的輿論漩渦中,“以鋼換鋁”的做法受到不少車主詬病。可見,奔馳品牌深知國人對于車身材料、調教水平等方面的實力并不關心,因而出現一定程度的“縮水”,在硬件方面,國產版奔馳E級顯然不及海外版奔馳E級厚道。
與此同時,為了能夠提升“豪華感”,國產版奔馳E級在配置方面也有著較大改動。在省去了海外版的手動擋、織物座椅等配置之后,國產版奔馳E級加強了內飾布局、豪華感營造等方面的水平,可謂是真正的“投其所好”,將國人的心理研究得明明白白,拿捏得準準的。
當然,并不是僅僅奔馳E級會“選擇性簡配”,豐田皇冠等車型,同樣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不過,對于這類在配置方面“特供”的車型而言,雖說能夠極大地迎合國人對于面子的需求,提升車子的檔次感,但是其在硬件方面的打折,就有些舍本逐末了,豐田皇冠的沒落,無疑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第三款:寶馬3系

提到寶馬品牌,相信很多人除了“豪華”以外,第二個想到的詞就是“操控”,也正是得益于品牌的操控基因,寶馬品牌獲得不少年輕車主的喜愛,旗下的寶馬3系也擁有著不俗的成績。不過,相較于海外版本車型,國產版寶馬3系在軸距方面有所增長,這一變化也是褒貶不一。

毋庸置疑,國人對于“大尺寸車型”的喜愛由來已久。車輛長度的增加,不僅能夠增強視覺效果,使其看起來更為霸氣,還能夠獲得更強的裝載能力;而車輛軸距的增加,能夠獲得更大的乘坐空間,從而增強乘坐舒適性。寶馬3系正是熟知國人的這一心理,尾部加“L”的做法,效果十分明顯。
不過,車身尺寸增加后,難免會對車輛的操控性能造成影響。一方面,車身尺寸增加后,會增大車子的轉彎半徑,從而影響車輛的靈活性和操控感;另一方面,基于海外版本平臺打造的車型若想增加軸距,肯定也需要對底盤進行一定的設計,而國產寶馬調教水平的高低,很多車主心中也都有一個大大的問號。此外,增大尺寸難免需要額外增加制造成本,這也是部分車主所不愿接受的。
同樣,國產后加長的做法,在奧迪A4L、捷豹XFL等車型上也有所出現。對于這種尺寸增長的特供車型而言,確實能夠更加貼近國人的用車需求,帶來很大的方便,但是犧牲的操控性、底盤的不確定性和購車成本,則是車主需要再三衡量的內容。這也難怪內行人會說:小心交了“智商稅”。
結語:不得不說,以上這三款特供車并不是孤例,市面上包含有不少專為國內打造、配置縮水以及尺寸增長的車型,不能說這些車型一定不值得購買,只要清楚了這些特供車的優點和缺點,平衡了自己的需求和底線,也是完全能夠下手的。反之,如果自己對于這些國產車型的“改動”有所介意的話,還是應該三思而后行,否則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的話,難免會后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