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新能源時代下哪個細分市場的競爭最為激烈,想必30萬級純電轎車陣營最有資格被提及。
隨著特斯拉Model 3入華后實現一炮而紅,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企開始紛紛發力,就尺寸和價格兩個維度來看,包括小鵬P7、比亞迪漢EV、蔚來ET5等重磅車型先后上市,既承擔起提升銷量的重任,更是對品牌形象、技術優勢的最好宣傳。
當然,如果是在燃油時代,恐怕很少有自主品牌會選擇踏入30萬級轎車市場的“禁地”,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沃土,催生出全球領先的供應鏈體系、前瞻性設計,在滿足國內用戶需求的同時,更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響亮名片。同時,后來者的產品表現更是持續創造驚喜,就拿剛剛開啟預售的昊鉑Hyper GT來看,便是一款有望改寫現有車市格局的產品;關于整車的產品實力如何,在前兩天搶先試駕Hyper GT的過程中,筆者對其進行了一次深度體驗。
Hyper GT第一次正式出現在大眾視野,是在去年年底的廣州車展上,流暢的車身曲線、炫酷的剪刀車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顯然,實車比圖片更有魅力,犀利的LED大燈、全新的LOGO設計,帶來更強的精致感,與滿大街的“貫穿燈帶”相比,具備更強的辨識度;熏黑輪轂、可升降尾翼,以及與前臉呼應的細長尾燈,強化了性能車的賽道基因,成為對新能源和運動的最好詮釋。
當然,外觀設計的首要追求是迎合審美,但純電動車對于低風阻的需求,對Hyper GT提出了更苛刻的考驗。此前在中國汽研風洞中心的專業測試中,Hyper GT取得了0.197Cd的全球量產車最低風阻的成績,超過了奔馳EQS創下的0.2Cd。低風阻對于降低能耗、提升高速穩定性的優勢,也將為Hyper GT帶來更強的性能實力。
不難發現,極具含金量的造型設計,成為Hyper GT脫穎而出的關鍵,更暗示著其強勁、扎實的動力表現。背靠AEP3.0平臺迭代升級的優勢,Hyper GT采用了豪華車同款的前雙叉臂+后五連桿的懸架組合,能夠支持前后比重50:50,令車身姿態更加平穩;同時,即便僅僅采用后驅形式,單電機最大功率達250kW的性能輸出,仍令其零百加速達到了4.9s。踩下加速踏板后源源不斷的動力輸出,帶來了更多的駕駛樂趣。
評價燃油跑車的好壞,除了動力儲備以外,剎車系統及車身控制系統也顯得至關重要;放到具備先天加速優勢的純電轎車市場,亦是如此。為此,Hyper GT提供了多活塞固定式制動卡鉗和大尺寸剎車盤,令百公里制動距離縮短至33.9m;而ASTC鷹爪系統的加入,則能夠在單側車輪出現打滑的情況下,主動糾正車輛跑偏現象。在現場分別體驗同級競品后,Hyper GT給人的感受確實會更扎實一些。
面對高速路況,目前已經普及的全速域自適應巡航系統,能夠有效降低駕駛強度、提升出行安全,但遇到進出匝道、需要變道的情況下,NDA智能領航輔助系統則會更顯貼心。在此次試駕過程中,筆者也深度體驗了Hyper GT的城市+高速NDA,在設置好導航路線后,車輛能夠自動變道,并且根據限速主動調整時速,頗有幾分“未來座駕”的感覺。對于智能駕駛體驗感興趣的用戶,應該會對Hyper GT保留有更多期待。
此外,得益于“星靈架構”的技術優勢,Hyper GT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傳統感知元件的基礎上,還提供了風云三號紅外遙感技術及3顆第二代可變焦激光雷達,組建出更加精準、快速的安全感知冗余系統,不僅能夠在現有技術框架下帶來更出色的駕駛輔助功能,也為未來技術的升級提供了硬件儲備。
最后,不妨聊一下整車的內飾和配置。就整體布局來看,Hyper GT同樣遵循著簡約、科技、時尚的設計元素,而值得關注的是,八邊形的無邊框儀表、推拉式控制的車窗按鍵、23喇叭環繞音響,以及融入墨爾本純種小牛全粒面頭層皮的座椅、選用樹齡80年以上的亞馬遜真木的中央扶手,無不在強調著整車的質感與稀缺。坐在車內,心靈能夠隔絕外部的嘈雜與喧囂,帶來越級的乘用體驗。
結語:在30萬級純電轎車市場上,是否還需要一款昊鉑Hyper GT呢?就現有的市場格局來看,確實已經有著不少選項;但對于追求更高階品質、擁抱未來出行的用戶來說,Hyper GT的到來不早也不晚?膳c預見的是,Hyper GT具備著領先的技術水平和明顯的差異化屬性,正式上市后,不排除有著成為今年“車市黑馬”的可能。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