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汽車行業的發展,“勢”對于一款車型甚至整個品牌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就拿商用領域的五菱宏光、家用領域的哈弗H6,或是高端MPV市場的豐田埃爾法來說,在燃油時代中,它們固然是有一定的產品優勢,但相較同級車型,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得勢”。買的人多了,更容易令銷量實現“滾雪球”般增長。
毫無疑問,如今汽車市場的新能源車型最為得勢,而其中得勢的品牌,非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莫屬。此時,即便諸如大眾、奔馳等海外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同樣性能不俗,但為了降低試錯成本,“順勢購車”成為多數消費者的選擇。若想打破這一瓶頸,僅靠技術渲染和產品鋪墊或許不夠,恰到好處的“降價促銷”,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今年7月初,上汽大眾旗下的ID.3迎來“限時限量”的優惠政策,原本指導價為16.2888萬元的入門級車型,起售價降至12.59萬元。出乎意料的是,該項優惠政策一直延續至今(有效期至9月30日),除了7月份訂單量破萬以外,最新公布的8月大眾ID.3交付量再度破萬,成為純電緊湊轎車市場的爆款車型。
大眾ID.3的暢銷靠的是“優惠”嗎?其實并不見得。在延續至今的“價格戰”硝煙之下,無論是在傳統燃油領域,還是在高端新能源市場,終端優惠不斷顛覆著消費者認知,例如“13萬級的日產天籟”、“優惠超10萬元的寶馬iX3”,無不拿出十足誠意。不過,即便貼上“限時”標簽,多數車型的優惠也很難轉化為有效銷量,甚至還會弄巧成拙,加重消費者的觀望態度。
當然,大眾ID.3的銷量回暖,也離不開終端優惠的助力。在10萬級純電市場中,大眾ID.3的最大競爭對手莫過于比亞迪海豚、埃安AION Y,雖說定位不同,但使用場景卻有著極大重合。后兩者的市場表現有目共睹,在“油電同價”的消費趨勢之下,大眾ID.3也需要價格調整才能應對更加激烈的競爭格局。
如此一來,便會出現“16萬級的ID.3高攀不起,12萬級的ID.3十分討喜”的現象。事實上,大眾ID.3的產品力并不弱,即便是入門級車型,其仍擁有CLTC純電續航里程450km,軸距2765mm,標配5.3英寸全液晶儀表+10英寸中控屏,甚至是更高端的L2級駕駛輔助功能?梢哉f,ID.3的設計起點本身就比較高,再配合著低入門門檻與合資光環,用作日常代步或家庭第二輛車的補充,再合適不過。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德國本土售價3.99萬歐元(約合人民幣31萬元),大眾ID.3在國內售價只有不到其二分之一,如此懸殊的價格,也引來不少海外消費者的抱怨。這點也情有可原,畢竟國內新能源市場發展的同時,其配套供應鏈也得到了長足進步,采購、運輸成本的降低,也會令大眾ID.3在國內市場更具價格競爭力。
大眾ID.3降價是不是好事呢?對于消費者而言,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整體價格的下降,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選項。對于上汽大眾本身來說,一時的優惠或許會喪失部分利潤,但ID.3更重要的使命,是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建立大眾ID.純電系列的接受度,以及帶動ID.4 X、ID.6 X的關注度。至少在合資純電領域內,大眾ID.純電系列已成為更加“得勢”的車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