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汽車行業而言,2023年注定將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
今年,國內新能源市場迎來全面爆發,一方面是比亞迪、理想等新能源品牌持續暢銷,另一方面是吉利、奇瑞等傳統車企不斷加碼,重新定義了消費者的購車標準。同時,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彰顯出旺盛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國產新能源車對歐洲等成熟汽車市場的滲透,成為“下一個時代”不可忽視的力量。
事實上,中國汽車的“出口史”,早在上個世紀末就迎來了開篇。不同的是,自主品牌布局海外市場的原因,是由最初的消化產能,到后來的追求口碑,再到如今的挖掘銷量;而覆蓋的市場,也由原來的非洲、南美等國家,逐步向歐洲、北美等更成熟的市場過渡。不過,想要在傳統汽車強國立足,需要更高標準和更強實力,國產新能源車的實力如何,從Euro NCAP最新公布的測試數據中便能找到答案。
作為全球聞名的安全檢測機構之一,Euro NCAP早已是消費者心中評價汽車安全性能的有力參考,特別是在2023新規實施之后,測試難度有著明顯提升。不過,在最新一批測試車型中,小鵬P7,比亞迪海豹、海豚均獲得了最高等級的“五星安全”評價,三者在成人保護、兒童保護,以及弱勢道路使用者保護項目的得分率均超過80%,輔助安全得分率均超75%的表現,既為自身實力提供了可靠背書,又為其布局歐洲市場鋪平了道路。
眾所周知,將國產車賣到歐洲市場,早已是不少自主品牌的“夙愿”。當然,這并非自主品牌“崇洋媚外”,而是因為歐洲市場有著嚴苛的制造標準、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是全球化車企繞不開的陣地。對于車企而言,在歐洲市場立足,既能反哺產品設計,又能優化品牌形象,更能帶來銷量提升,可謂一箭多雕,正印證了那句話:“風浪越大魚越貴”。
當然,拋開此次測試成績不說,小鵬P7,比亞迪海豹、海豚也是國產新能源出口的代表車型。以9月份數據為例,三者出口量分別為660輛、4803輛和13132輛,雖與國內市場的表現仍有差距,但已展現出不小的銷量潛力。此外,包括MG4 EV、元PLUS和幾何C等國產新能源車,也成功躋身出口榜單前十,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產新能源車在安全層面的出眾表現,正逐步扭轉全球車市看待“中國制造”的目光。除了以上三款車型以外,包括歐拉好貓、蔚來ET5也曾榮獲Euro NCAP的“五星安全”評價;而包括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埃安的“彈匣電池”,以及吉利的“神盾電池安全系統”,更是在經歷市場檢驗之后,逐步成為各自的“安全IP”,深受消費者信賴。有了堅實的地基,自主品牌也將獲得更加平坦的“赴歐之路”。
顯然,相較于外資車企仍聚焦于研發純電平臺、統一充電標準、奠定設計語言和賦能科技配置,起步較早的自主品牌,至少在安全層面算是稍稍領先“半步”。不過,新能源市場的競爭注定會是一場馬拉松,至于自主品牌如何擴大優勢、持續領跑,外資品牌又將何時發力,迎頭趕上,依舊值得期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