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各大車企養精蓄銳開始了新一年的戰斗模式,新的一年總有新的希望,在大家都欣欣向榮摩拳擦掌的時候,東風悅達起亞的經銷商們卻一籌莫展,如同面臨世界末日。
老將出馬,未必救場
從去年年底開始,東風悅達起亞的“逼宮”事件就一度炒的沸沸揚揚。經銷商多次向廠家反映庫存大、返利不公等問題,均未得到解決,今年1月數百家經銷商聯名發布公開信,聲稱不解決問題將停止從廠家提車。
上周有傳言稱,17個月前剛剛離任的原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蘇南永重新返華,接替金堅再任總經理一職,這種說法被東風悅達起亞公關部否認。但許多傳聞最后都變成了新聞,另有經銷商透露,蘇南永此次回到中國,也將出面調停經銷商與廠家之間的矛盾。
都說蘇南永是回來“救火”的,雖是老將出馬,但這火能不能救得下來還真不一定。
眾所周知,蘇南永曾是韓國起亞汽車在中國市場攻城拔寨的“悍將”,自2011年任職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后,東風悅達起亞銷量不斷攀升。在其卸任前的2014年,東風悅達起亞全年累計銷量達到64.6萬輛,同比增長18%,再次刷新企業年產銷紀錄,在合資車企銷量排名中晉級第八。
既然是悍將,那又為何在2015年離任呢?
據某資深經銷商透露,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一職是由韓方任命,一直以來都以銷量為主要考核項目。雖說在蘇南永帶領下,起亞獲得了一時輝煌,但從2014年起,起亞在中國市場的增長開始放緩,2014年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因此,蘇南永被調回韓國。
據調查發現,2014年年初,東風悅達起亞制定的銷售目標為65萬輛,而最終實際完成了64.6萬輛。2015年,東風悅達起亞強行制定了全年銷售75萬輛的目標,但最終卻只完成了61.61萬輛。
經歷了銷量的斷崖式下滑,韓方決定更換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選擇由現代汽車集團副社長、企劃本部本部長金堅接替蘇南永。
新官上任三把火,更換了總經理的東風悅達起亞在2016年略有起色。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達到65萬輛,同比增長5.5%,但卻仍然沒有達到年銷售68萬輛的目標,增幅也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2017年剛開始,起亞1月在華工廠銷量僅有3.008萬輛,相較于2016年同期的4.926萬輛,減少了38.9%,零售銷量也減少了13.1%。再加上“現在80%的東風悅達起亞經銷商處于虧損狀態”,1月,多家東風悅達起亞經銷商聯合抗議,東風悅達起亞與經銷商的談判一直未達成一致意見,這才想要把老將蘇南永重調回來。
有經銷商透露:“蘇總是銷售崗出身,2007年剛到東風悅達起亞時就是銷售部長,現在很多經銷商都是當初蘇總批準加入的,他來代表廠家談判,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即使蘇南永與眾多經銷商之間有所謂的“革命友誼”,但事關自身存亡的利益根本,任誰都不會看在情面上就此罷休吧。
管理頑疾,內憂外患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東風悅達起亞經銷商分會籌備委員會會長陳科云曾對媒體表示,東風悅達起亞韓國總部每年要求一定的任務量,這就給中國經銷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原來東風悅達起亞一直在銷量數據上作假,就是欺騙股東方。
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作假將近10萬臺車,去年大概才全部還掉了。”在過去的4年時間里,東風悅達起亞將這一作假的銷量和成本全部轉嫁到經銷商身上,每個月對每一家經銷商都會下達任務指標。
同時,按照東風悅達起亞的商務政策,如果經銷商三個月不提新車,那就取消經銷商的資格,也就是經銷商每個月不得不提新車。這就陷了一個惡性循環,經銷商不賣車就提不到新車,提不到新車就沒辦法賣車,最后就逼著經銷商不得不虧本賣車。
陳科云還對媒體透露,東風悅達起亞在向經銷商批售新車的時候區別對待,少數經銷商大戶能拿到更低的價格。“譬如說,同一個車型,東風悅達起亞批給我是10萬塊錢,批給其他經銷商就是8萬、7萬5、6萬不等。相差最大的K5,一輛車的價格差有四五萬元。”這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廠家居然主動制造了經銷商嚴重串貨,批發價不統一的局面。
帶來的惡果就是部分大經銷商輕松賺錢,而大部分中小經銷商車子越來越難賣,東風悅達起亞沒有跨區域售車的限制。經銷商和廠家的矛盾自然就更加惡化。
從2010年到2015年,東風悅達起亞還一直在大張旗鼓的進行經銷網絡的拓展,四年間,經銷商網絡數量從2010年的440家翻了一番,到2015年已經達到885家。可以說,渠道擴張的信心源自于前幾年銷量的爆發式增長,而去年渠道危機的顯現,則顯現出整體銷量不足與盲目擴張渠道的矛盾點。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由三個企業合資而成的東風悅達起亞從根本上存在著管理的弊端。經銷商管理混亂、總部攬權獨大、盲目擴網等問題,都從側面反映出東風悅達起亞三方股東的錯綜復雜。
弱肉強食,不進則退
從前的韓系車是物美價廉的存在,高顏值高配置低價格讓它一度成為人們追捧的明星。從前韓系車在國內市場的成功有兩個天然優勢:首先是韓國產品特有的高性價比、低制造成本的優勢;其次,此前韓系品牌所圈定的國內消費者,比較強調性價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韓系車的品牌口碑劣勢。
但近幾年來,隨著消費者的年輕化,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懂車的人越來越多,韓系車的缺點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詬病,品牌力競爭不足帶來的競爭劣勢也開始顯現。
在2014年之前,東風悅達起亞的車型賣得還不錯,但在2014年下半年后,自主品牌開始崛起,吉利、長城、長安、奇瑞、上汽、廣汽都打造了很多款叫好又叫座的車型,性價比、品價比都明顯高于東風悅達起亞。
2016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為2803萬輛,其中自主品牌占到了43.2%,而韓系車近占到7.4%。然而隨著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曾經輝煌的起亞風光不再。
近幾年SUV的大火讓不少跟風的車企撈了金,但東風悅達起亞卻沒有及時進行戰略調整,新車引入的速度也沒有加快,轎車布局太密,SUV產品不足,在自主品牌銷量一路飆漲的情況下,東風悅達起亞的銷量自然是不盡人意。
除了自主品牌的崛起之外,德美日也開始發力中國市場,尤其日系車,連續發布新車并低價入市,迅速奪走了市場份額。
當別人都在大步邁進的時候,不進則是退。韓系車的滯后使其開始遠遠落后于其他品牌,外界大環境的殘酷廝殺會不會將東風悅達起亞吞噬得尸骨無存呢?
不求上進,雪上加霜
除了外部因素,東風悅達起亞自身的產品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日前,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決定自2017年2月13日起,召回2016年1月19日至2016年6月21日期間生產的所有配置的KX5汽車,共計31803輛。
本次召回范圍內的車輛由于后牽引臂強度不足,在駐車制動未松開或急加速倒車狀態下,如果單側后部車輪撞擊路肩,在極端情況下后牽引臂可能會受到較大撞擊力而發生彎曲,長時間持續使用后可能出現斷裂,存在安全隱患。
這次的丑聞無疑又為東風悅達起亞雪上加霜。
據悉,僅2016年一年車質網便收到東風悅達起亞車主將近500次投訴,包含三元催化器故障、發動機連桿斷裂、轉向系統異響、車身裝飾脫落等各種質量問題,且在反饋后,有數量不少的車主反應廠家服務態度不好,服務承諾根本無法兌現。更有甚者,像“臨時配鑰匙就能開走起亞私家車”“一車兩證起亞被疑合格證造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也甚囂塵上。
在此之前關于東風悅達起亞K5的帖子不斷出現,比如葉子板異響、輪轂破裂、Nu發動機故障、前輪自動剎車、等一系列的故障問題。對于頻發的“新車自燃”、“變速箱異響”、“輪胎脫落”、“自動熄火”等涉及嚴重安全隱患的問題投訴,廠家的冷處理已經成為解決問題的慣用伎倆。
在“汽車投訴網”上,有車主投訴輪轂全部大面積掉漆,變速箱異響、滲漏等,而經銷商都未對這類問題負責。,東風悅達起亞旗下的經銷商屢次拖欠車主合格證,導致200多名車主無法上牌。其中最嚴重的甚至出現有車主連續開了數月車,使用了粵、桂、滬、貴等8張全國各地臨牌,最終都還未能正式上牌的窘況。
有句土話叫“拉不出屎不要怪茅坑”,外部環境不是絕對的因素,東風悅達起亞如今的頹廢不能只怪對手太強大,是時候好好在自己身上找找問題了。
結語:如今的東風悅達起亞就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般茍延殘喘著,從內而外都散發著頹廢的氣息。一個好的車企應該能找到合適的市場位置,設置合理的產品布局,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獲得消費者認可,與經銷商共進退,而今的東風悅達起亞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手。別說換一個總經理,即使把半個領導班子都換了也未必能挽救當前的局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