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小20萬RMB只能買到一臺普桑,那可是縣委書記的官車,像小編這樣的小學生也只有見一見的機會,更別說坐一坐了。然而,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曾經的官車早已淪為駕校車級別,現在用差不多同樣的錢,已經能買臺奧迪A3或者寶馬1系三廂轎車了。
對,你沒有聽錯,如果再加上經銷商的優惠,差不多10多萬就能買臺入門級的奧迪寶馬了。要知道,這個價格在通常只能買到一臺B級車或者是高配的A+級車,如今10多萬就能實現豪車夢,忽然覺得眾泰也不過如此吧。
不過,在汽車情報新媒體(微信公眾號auto-qbz)看來,不管是前期推出的奧迪A3還是近期上市的寶馬1系三廂車(下文簡稱寶馬1系),也不管二者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撕逼事件,此二者除了能滿足短暫的裝X需求外,不是理性消費者的購車首選!
見錢眼開,專“坑”車市小白
注意上文說到的“理性”二字!很明顯,在懂車的老司機的世界里,奧迪A3和寶馬1系這種“掉價”車型入不了他們的法眼,別的暫且不說,你能想象到曾經那么追求極致的BBA造出的車竟然三缸抖、內飾糙、配置弱、軸距短?你能想象一臺售價超過20萬元的車竟然是單曲空調、手動織物座椅、低配沒有全景天窗,僅僅這些就讓懂車的老司機們望而卻步。
所以說,奧迪出A3和寶馬出1系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放下身段來赤裸裸的make money。從北京到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想想看,這年頭誰造車是為了情懷,那是瞎扯淡的事兒,放著眼皮底下大把大把的錢不掙,才是最大的傻缺。
而除了最原始的動機之外,消費者的需求也是奧迪A3和寶馬1系問世的主要原因,畢竟市場這東西屬于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嘛。眼下,一些年輕、時尚、收入較高、不走尋常路的消費群體越來越多,他們買得起B級合資車,但是又嫌開出去沒面子,喜歡四個圈和藍天白云標。又由于是首次購車,對于汽車也沒有什么深入的了解,只知道看外觀顏值,對于三大件神馬的也就沒過多的追求。這個時候,奧迪A3和寶馬1系的出現恰逢實際的滿足了他們的所有需求,乖乖掏錢也就在所難免了。
可是,買完奧迪A3和寶馬1系就好比一夜激情過后的各種后悔,那種食之有味棄之可惜的雞肋感彌漫全身。“快看,這家伙又開著自己的乞丐寶馬出來了。”“哦,您這是最便宜的奧迪啊?感情這空間這么小,配置這么low,還沒有我家的大眾高級呢!”剎那間,本來逼格滿滿的面子一下子沒了,這個時候的你一定很糾結,原來這TM就是活脫脫的尷尬癌啊!
得不償失,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其實,靜下來仔細想想,奧迪和寶馬之所以這么做,其實也是百般無奈下的一個計策。
這么些年來,雖然BBA的品牌形象在國人心目中一直高高在上,并且其銷量也是穩中有進。但是,眼下車市競爭卻一天比一天激烈,一方面以雷克薩斯、英菲尼迪等為代表的二線豪華品牌不斷發展壯大,其自身地位不斷面臨挑戰;另一方面主流合資B級品牌車型也在不斷擠壓,其市場份額面臨威脅。
此時此刻,BBA不能坐以待斃坐吃山空,而需要未雨綢繆,率先出擊。于是,奧迪早早的推出A3,在經歷一段蟄伏期后2016年銷量攀升,達到了8萬臺,策略收效明顯,后來的寶馬1系目的很明顯,也是希望復制奧迪A3的成功路子。
也就是說,在20萬左右這個市場布局兵力,對于奧迪寶馬來講好處多多,一來能最大限度的提升銷量,吸引一些未來社會精英成為自己的用戶,進而培養用戶的品牌忠誠度,為本品牌高級別車型轉變而努力;二來能提前打壓競爭對手,獲取競爭優勢,確保自身的穩固地位。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奧迪和寶馬的打法雖然能夠短時間爭取到一批客戶,提升自己的銷量。但是長久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卻有損自身的品牌形象。要知道“不到20萬就能買奧迪、寶馬!”將不再是一句玩笑話,而變成了現實。BBA花費金錢、時間和精力千辛萬苦塑造的高端品牌形象萬一掉下了,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彌補上去的,甚至會產生丟了西瓜撿了芝麻的負效應,可謂得不償失。
結語:說一千道一萬,在這個掙錢如吃屎的年代,買車更應該謹慎,要把每一分錢花到點子上,真正的根據自己的需求量力而行的買車,要不然最后后悔的就只能是自己了,您說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