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段短視頻在朋友圈里火了,新鄉的劉女士駕駛一輛還在保修期內的雪佛蘭賽歐,在經過減速帶時車輛竟然“癱瘓”了。
事故發生后保險公司經過檢查發現變速箱殼上有兩顆螺絲的鏈接處斷了,表示此事故不在保險理賠范圍內,而4s店也表示車輛顛簸后受外力了,不是質量問題,讓劉女士自己修。
4s店負責人說:“廠家的老師來看,看完后明確的說,這個東西是你顛簸了一下從橫截面斷了,是受外力了不是質量問題。”
網友一聽就炸了:“這還不是車的質量問題?過個減速帶外力就承受不了,難道買這車回家燒香貢起來?”
小編也是覺得好奇,為什么過個減速帶車就“癱瘓”了呢?還真是稀罕,結果在網上發現竟然還有類似案例,同樣也是雪佛蘭。
2013年4月6日晚,一雪佛蘭邁銳寶車主開車準備上高速,在行駛過程中路遇減速帶,行駛速度10KM,踩住剎車,突然熄火大燈滅掉,發動多次未能啟動。
這減速帶怎么就這么跟雪佛蘭過不去呢?難道兩者上輩子是冤家死對頭?
車型質量問題令人堪憂
其實關于雪佛蘭車輛的質量問題,一直令人堪憂。在很多人的心里甚至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潛意識:“雪佛蘭的車質量不行。”
在車質網投訴榜上,雪佛蘭品牌一直在投訴數量最多的前三名中徘徊,多款車型上投訴榜。今年以來,截止目前,雪佛蘭科魯茲以1039例投訴排名第二,雪佛蘭創酷也以582例投訴排名第4,而雪佛蘭邁銳寶的投訴量也高居第19位。
從車主的投訴原因來看,問題也多集中出現在轉向失靈、變速箱異響、離合器變速箱模塊故障、制動系統故障、輪胎開裂、發動機抖動、冷卻系統故障等方面。
汽車畢竟是大物件,由上千個零件組成,出了問題本來是可以被原諒的。但是讓那么多車主激忿填膺,憤憤不平的,不止是車輛的質量問題,雪佛蘭的售后也占很大因素。
就像被減速帶“克死”的那輛雪弗蘭賽歐,明明還在保修期內,4S店卻推脫責任,拒不負責,一句“外力因素”就把車主給打發了,這樣的服務態度誰能接受得了?讓你買車的時候說得天花亂墜,一旦出了問題不是推給廠家就是推給車主,使得雪佛蘭的口碑越來越差。
小編觀察了很多網上的投訴案例,車主們無一不在控訴雪佛蘭4S店的態度之惡劣、售后之垃圾,還會順便呼吁不要買雪佛蘭。把用戶的口碑玩得這樣爛的車企,還真是讓人對其未來感到擔憂呢。
自己跟自己搶肉吃
上汽通用雪佛蘭品牌目前在售的車系大概有10款之多,但是銷量數據卻并不好看。今年7月份,上汽通用雪佛蘭品牌銷量為37501輛,平均一款車系不過三千臺的銷量,而事實上雪佛蘭的銷量幾乎全靠科沃茲和探界者兩款車在支撐大局。
7月份科沃茲銷量為11381輛,探界者為5103輛,倘若沒有這兩款車,雪佛蘭今年7月份的銷量僅有2萬余輛,可見舊產品的產品競爭力相當羸弱。
“自己跟自己搶肉吃”說的就是雪佛蘭旗下的科魯茲和科沃茲,在科沃茲上市之前,科魯茲一直是雪佛蘭的銷量主力,但是由于產品布局不合理,導致了科沃茲上市之后跟自家兄弟搶肉吃的現象,本來想買科魯茲的消費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定價更低的科沃茲,而科魯茲的銷量則日益下跌。
目前雪佛蘭品牌只有低端廉價產品比較受寵,似乎只有利用價格優勢,頂著“美系車”的帽子,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車市分得一杯羹。但是隨著自主品牌的大軍崛起,想單純靠價格和性價比搶占市場,雪佛蘭無疑是以卵擊石。
產品布局不合理、品牌認知度差、高端市場站不住腳,雪佛蘭在中國市場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營銷手段成敗筆
探界者是被雪佛蘭寄以厚望的,它的出現,背負著雪佛蘭SUV車型,甚至是整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復興使命。為了增加曝光度,雪佛蘭還重金贊助了前兩年大火的網綜《火星情報局》。
靠綜藝節目可以增加曝光度,但能不能打開消費者的錢包還是得看自身產品力。雪佛蘭借《火星情報局》力推探界者搭載的最新一代OnStar安吉星,但在手機導航如此普及的今天,搭載一款需要年年花錢更新、更新速度不如手機、實時路況比不上手機導航的車載導航,這樣的賣點恐怕沒有人會買賬。
從銷量數據來看的確如此,雪佛蘭探界者自今年4月份上市以來三個月累計銷量為17348輛。其中4月銷量為5693輛,5月銷量達到了6278輛,但進入到6月份銷量又有所下滑,為5377輛。
重金做的營銷顯然沒有達到雪佛蘭想象中的效果,其實雪佛蘭在營銷上面一直不算成功。
早在2006年,雪佛蘭就大打網絡營銷年輕化的旗號,號召廣大網民為其最新車型Tahoe越野車設計廣告,但這次營銷吸引到的不僅是愛好越野車的網友,更多的是討厭越野車的網友。他們與雪佛蘭唱反調,花樣百出對Tahoe百般譏諷,最終這場網絡營銷以失敗而告終。
雪佛蘭創酷的饑餓營銷也是一大敗筆,想要購車得加價,三五千即可提車。但消費者又不是沒有腦子,同等價位也不是沒有替代車型,我憑啥加錢給你舔屁股?老子不干。于是雪佛蘭創酷自上市起銷量就一直低迷,最低月份銷量僅一千多輛,這才是真正的偷雞不成蝕把米。
結語:汽車質量不行、售后服務態度差、產品布局不合理,營銷還老是給自己鼻子上抹灰,雪佛蘭在中國的境遇真是讓人哭笑不得。群眾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想要獲得他們的認可,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好才是關鍵,否則到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中國市場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