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7年對于東風日產來講可謂收獲頗豐,表現在最直觀的銷量上,繼2015和2016年持續突破100萬輛的情況下,其2017年更進一步,首次突破110萬輛達到112萬輛,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
更為振奮人心的是,東風日產定下了未來五年內進入合資前三的雄偉目標,這也意味著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以及一汽-大眾當中有一家車企將會被其超越,而2018年便是這一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
不過,2月8日,來自中國質監總局的一紙召回令將東風日產拉回殘酷的現實中。此次召回規模不小,總共涉及689031輛問題車,幾乎占到了東風日產2017年整體銷量的一半還要多。召回數量創下新高,開局不利的東風日產或遭遇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史上最大數量召回,東風日產卻在“隔靴撓癢”
之于涉及的車型以及問題的根源,質監總局已經說明的十分詳細,主要是2015年4月6日至2017年7月21日生產的部分新藍鳥,新騏達以及軒逸車型,部分車輛的制動總泵油封,由于表面潤滑不足可能發生翻轉現象,造成密封不良,導致制動總泵漏油并引起組合儀表的制動警告燈點亮。如果在警告燈點亮后繼續使用車輛,極端情況下會由于制動液泄漏嚴重導致制動力不足,造成制動距離變長,存在安全隱患。
實事求是的講,汽車是由數萬個零件組合而成的機械物品,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出現問題了廠商能夠召回,比起之前某德系品牌的行為要好上不少。
然而,事情的關鍵在于,2月8日質監總局已經發布的消息,存在問題批次的車主3月9日才收到召回短信,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要知道,這段時間是春節假期,幾乎所有的車主都在回家探親、出門游玩的路上,萬一在高速公路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不過,這樣的悲劇還是發生了。據車質網報道,一位來自安徽的車主徐女士在投訴中表示,自己駕駛的2016款東風日產軒逸,因制動偏軟問題導致車輛發生追尾事故,好在人無大礙。經VIN碼查詢核實,該車輛在此次召回范圍內。由此可見,被召回的這689,031輛汽車,確實存在發生此類交通事故的風險。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東風日產給出的召回處理方案近乎“兒戲”,即免費為涉及車輛的制動總泵加注專用硅油,防止因摩擦造成油封翻轉,而對于油封已發生翻轉的車輛,廠家會予以更換制動總泵進行處理。
眾所周知,制動系統是行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制動異常屬于重安全隱患,加注硅油后車輛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畢竟,硅油在具有低粘溫系數和高抗壓縮性等優點的同時,也同樣存在表面張力小、氣體溶解度較大、潤滑性欠佳以及一定的吸濕性等缺點,此外,經過長時間使用,硅油非常容易因泄漏、溶解、吸濕等情況面臨失效。因此,從技術角度上講,加注硅油的做法實為“隔靴搔癢”,沒有從根本徹底解決問題。
其實,東風日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背后的“苦衷”也不并非難以琢磨。如果把近69萬輛缺陷汽車輛挨個更換硬件,不僅增加了昂貴的成本,也給經銷商帶來較大的處理難度,相反加注硅油則可以讓召回成本壓至最小化。
但是,如此做法雖能節省成本,但是失去的卻是近69萬用戶的信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這個講究口碑的年代,丟掉了客戶的信賴即便是再厲害的黑科技都是徒勞,東風日產怕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