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德國小伙在柏林當地做了一個世界各大品牌手機使用情況調查,原本以為會是一場蘋果和三星主導的“二人轉”,然而,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來自中國制造的華為居然有著近40%的占有率,其中不乏20-35歲之間的年輕主力消費人群。
事實上,近些年來,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品牌持續推進海外策略,在歐美發達國家圈粉無數,獲得了世界上最挑剔用戶的青睞。“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智’造”轉變,成為新時代一張張靚麗的名片。
無獨有偶,在更加講究研發、技術實力的汽車市場,也有著這樣一家中國企業突出重圍,讓“傲嬌”的西方消費者見識到了中國品牌的真實魅力,它就是上汽集團旗下的國際汽車品牌——上汽大通MAXUS。
敢于亮劍,持續提升中國“智”造含金量
事實上,經過數十年的辛苦耕耘,我國早已躋身汽車出口大國。據乘聯會公布的中國汽車出口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汽車出口106萬臺,同比增長高達31%,繼2016年恢復10%的正增長后,再次實現出口量的大幅提升。
然而,實事求是的講,這些出口國家仍然集中在亞洲、南美洲、非洲等,大多數為發展中國家。簡而言之,大部分中國汽車品牌依然在依靠低價策略獲取生存空間,離品牌溢價尚有一定差距。其實,仔細來看的話,這里邊也有諸多客觀因素,眾所周知,歐美日澳新等發達國家在汽車制造上起步早,各方面發展都比較成熟,尤其是對于汽車品質的要求頗為嚴苛,這也意味著中國品牌要想殺進去,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
然而,作為中國車市新兵的上汽大通,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后起之秀的真實力。據悉, 2017年,上汽大通海外銷量總計10,165臺,同比增長45%,其中澳新地區銷量5,716臺,占海外整體銷量的半壁江山,較去年同比勁增近80%。成為澳大利亞銷量及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中國汽車品牌,同時在新西蘭市場占有率也已突破20%。
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扎實的產品實力以及持續推進的創新力做支撐。以上汽大通構建的質量管理體系為例,實現了從細小零件的測試實驗,到整車安全性和舒適性的質量標準把關,每個生產環節都得到了專業級嚴格管控,保證了每一輛汽車的國際標準。也正因此,2017年,上汽大通皮卡T60和SUV D90先后在澳洲新車安全評價組織(ANCAP)測評中,榮膺五星安全標準評級,這也是中國品牌獲得的歷史最高分。
用顯微鏡來看品質,往往決定一家企業能走多遠。從上汽大通對于品質的不遺余力追求可以看出,中國制造在前期提升效率以后,通過更多的資源去持續改善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在量變持續積累的情況下最終能夠實現墻內開花墻外香。
頻頻受寵,中國品牌徹底有了“精氣神”
事實上,除了在海外市場謀得一片天地外,上汽大通在國內的事業也做的十分扎實。最直觀的例子便是得到了諸多國際性會議的認可,比如說2013—2016年的APEC峰會官方指定用車,建軍90周年閱兵指揮保障用車、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活動指定用車、2015年大閱兵指揮用車、G20峰會、青奧會、上合組織會議、亞信峰會等一系列高端活動和賽會的官方用車。
誠然,禮賓車對外觀、內飾、配置、性能、安全、工藝和品質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以至于在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也只有捷豹、凱迪拉克、奧迪和豐田皇冠能成為各自國家的禮賓車。而對于上汽大通而言,從始至終都能夠站在鎂光燈下,更能彰顯其產品實力。
與此同時,在2017年12 月1日,上汽大通更是被授予了代表上海市質量榮譽的“2016年度上海市質量金獎”。作為上海市政府設立的最高質量榮譽,該獎項主要授予在質量管理和經營績效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組織和個人,申報條件極為嚴格,獲獎名額極為稀少。于此更能看出上汽大通在品質塑造上的硬功夫。
其實,深入來看,上汽大通的向上之路對于時下的中國汽車品牌而言更具有樣本意義,在其身上,我們更多看到了“中國制造”在持續不斷的品質革新,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由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種“精氣神”是之前的中國品牌所少見的,而從上汽大通開始,似乎已成燎原之勢。
【結語】斬獲2016年度上海市質量金獎、屢次受到國際性會議的“寵幸”、海外市場持續落地生根,如今的上汽大通思路清晰、節奏穩定,產品扎實,正在向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汽車品牌大步邁進,作為消費者的你我,不妨給其充足的時間,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您說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