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我們見證了很多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
祝英臺女扮男裝,出門求學,愛上了一同讀書的梁山伯;一個千年的蛇妖,一個是前世的牧童。西湖斷橋邊的相逢,牽扯出一段難舍難分的情緣;奉為才子的司馬相如與孀居在家的卓文君一見傾心,一首著名的《鳳求凰》便流傳千古。
從這些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我們更能發現,相愛并非易事,需要跋山涉水,漫漫長路才找到彼此。事實上,就數量繁多的中國汽車品牌而言,在面對“免疫力”越來越強的消費者時,何嘗不是一個兩情相悅的戀愛過程。
而這其中,吉利汽車與消費者的“相敬如賓”成為圈子里的佳話,其不僅在數量上前無古人,在與消費者的親和度上更怕是鮮有來者。
讓消費者滿意不是一種命題,而是一種行動
眾所周知,品牌營銷的關鍵點就是賦予品牌產品鮮活的生命力,把產品變成消費者的戀人,讓消費者與產品建立情感聯系,愛上品牌。所以說,能否讀懂消費者,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從而產生共鳴就變得十分重要。
以吉利博越這款車為例,自問世第一天即采用了基于互聯網思維的開門造車理念。從首席體驗官、全民定名、全民定價,博越始終把用戶放在第一位。而在消費者關心的產品力方面,博越先后歷經了牙克石冰雪試駕、首席體驗官、東海測試、張北草原音樂節、寶雞工廠品質之旅、100°C溫差挑戰、喀納斯四驅試駕、一箱油攀珠峰等等“九九八十一難”,在智能安全、智能互聯和智能舒適等領域更是樹立了行業新標桿。銷量上更是累計突破47萬輛,力壓同級主流合資品牌車型,成為SUV界當之無愧的“網紅”。
與此同時,在不斷完善和提升消費者用車體驗的基礎上,2018款博越再度出發,在各項產品力上都進行了“精準化”升級,直達用戶內心深處。比如說智能車窗安全透氣模式,開啟后鎖車時車窗將自動上升至90%位置,預留通風空間;比如說全車6個USB接口這個小細節,在中控臺兩側以及后排出風口下方都有布局,這意味著無論坐在哪個地方,都不用擔心沒地方充電;再比如說由5顆攝像頭+9顆雷達組成的三維立體的全息偵測系統,能時刻偵測車輛四周潛在威脅,減少因視野盲區導致的事故發生和損失。
當然,之于這樣暖人心脾的升級還有副駕禮賓開關、尾門無鑰匙開啟、以及高端音響品牌——以色列摩雷豪華音響娛樂系統。
更讓消費者大呼過癮的,還要數這套新鮮出爐的GKUI吉客智能生態系統。在2018款博越身上,如同平時使用手機一樣簡單方便,應付日常的導航、聽音樂、查股票、逗樂子等無壓力。更重要的是,這是吉利研發的智能生態系統,用戶可以去G-Store應用商城里下載自己喜歡的APP,比如說可以在高德地圖、騰訊地圖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大延續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
在汽車情報新媒體對2018款吉利博越配備的吉客智能生態系統體驗上,感受到了這一片“良苦用心”。尤其是“騰訊我的車”這項功能,只需綁定微信賬戶,就會自動關注“騰訊我的車”公眾號,激活關聯小程序,將微信對話中的位置信息發送到車,便能一鍵導航;還能生成可自行編輯的專屬途跡與朋友分享旅途的美好;停車時自動識別、繳費不用再等待。原來,在2018款吉利博越身上,科技讓生活更便利這句話并不是空穴來風。
與用戶“同頻共振”,才讓“感情”歷久彌堅
不過,和消費者談戀愛容易,但是要長相廝守、成就一份美滿姻緣,并且至死不渝,則需要大智慧,更是擺在吉利汽車面前的一道難題。
“與用戶‘同頻共振’是吉利不斷向前的源動力。”這是吉利控股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吉利品牌銷售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宋軍給出的答案。
誠然,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共振會產生同質性,同質性會產生吸引力,吸引力會把這兩個共振體牽扯到一起。看得出來,以“造每個人的精品車”為發展使命的吉利汽車正在朝著品牌功能的最高境界而努力,就是塑造“情感型的品牌”。即不僅要把產品賣到消費者的手中,更把產品賣到消費者心中,與用戶 “同頻共振”,從“就要你喜歡”到“我就喜歡”。
正如吉利汽車集團總裁、CEO安聰慧在首屆吉利汽車生態伙伴大會上喊出的誓言:“吉利要從擁抱互聯網到成為互聯網,立志于成為一個創新性的科技公司。也就是說,吉利更加要注重客戶的體驗,滿足于客戶的需求,甚至要預知預判客戶的需求,最終成為汽車行業的新物種。”
看得出來,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AI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當下,吉利快速搶占高地,就消費者時下遇到的痛點不斷發力,再一次引領了行業速度。毫無疑問,這種“情感魔力”深深地吸引了消費者,讓消費者對吉利汽車忠誠恒久、不離不棄。
結語:本文撰寫至此,吉利讓120萬+消費者“以身相許”的秘訣也浮出水面,千言萬語匯成了兩個字——滿意。誠然,此二字雖簡單且脫口而出,但是其背后卻是從產品到售后的一系列復雜過程,甚至于看到的、聽到的包括想到的,其滿意度都要思考在內,可謂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化的工程。
時下的吉利已經在此方向扎下深根,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吉利如果在滿意二字上持續發力,帶給消費者更多感同身受的產品和服務,其前途不可限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