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提起這句話,想必大家腦海中都能回憶起葛優在《天下無賊》中的經典表現,那求賢若渴的表情、那深入人心的演技,讓人回味無窮。拋開劇情回歸現實,這句話也是相當貼切。
對于一家公司眼前的發展來說,“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可以說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公司長遠的發展來看,“科研創新”的能力才是企業能否長期保持健康繁榮的關鍵。只可惜很多企業都只看重眼前的銷量與利潤,而忽視了公司科研方面的投入,自然也就會出現“發展乏力”的情況。
對于下面這家自主品牌來說,它自身已經擁有著很大的體量,同時還不斷往科研方面進行投資,在短短八年時間內就投入了43個億,打造了一個立足中國、布局全球的研發中心。說到這里,想必有些人已經猜到了,這家企業就是長安汽車。
8年43億打造“五國九地”
無論是對于什么樣的企業,從短期來看,“銷售部”在賺錢,“研發部”在賠錢,這也就造成了很多企業只注重營銷宣傳的投入,而忽視了科研創新的投入,造成了“銷量高,發展后勁小”的情況。對于長安汽車來說,它就比較有先見之明了。
早在今年的4月9日,長安汽車全球智慧研發平臺、全球研發中心就已正式開始使用,這一項目的正式落地,也將助力長安汽車在產品質量、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提高。
據悉,長安全球研發中心建立了“五國九地”的全球協同研發體系,涉及了中國、美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的九個研發中心,這些研發基地將分別負責新能源研究、動力系統研究、底盤技術研究、內飾造型設計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吸收借助全球各地的頂尖人才,從而使產品在外觀、質量、性能方面有更大的突破,這點從今年3月上市的CS85上可見一斑。
此外,從研發投入上來說,長安汽車還常年將銷售收入的5%放到科研投入上,這樣的魄力也是很多車企所不具備的。正是有著這種對科研的極致追求、對資金的大力投入,才能夠使長安在汽車科研領域中獲得很大的話語權。
一流平臺造就一流發動機
眾所周知,從造車技術層面上來講,發動機的研發生產一直都是國產車的“軟肋”,這也是遏制國產品牌做大、做強的瓶頸;可惜,由于資金投入以及時間投入的成本較大,很少有企業愿意深入攻克這一領域。對于長安汽車而言,它就在此領域屢獲殊榮。
用“業余”的眼光來看:長安CS75搭載的1.5T汽油機、CS95搭載的2.0T汽油機分別獲得了2018年、2017年的“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稱號;與此一同獲獎的還有英朗的1.3T汽油機、奧迪A4L的2.0T汽油機,可見長安發動機的質量已經獲得業內人士的充分認可,可以說是名聲在外。
用“專業”的眼光來看,長安的發動機研發實力在國內也可以稱得上是“首屈一指”。在堅持正向研發的基礎上,長安歷時4年,終于打造出中國汽車品牌首個動力平臺,也就是“NE發動機平臺”,這一平臺的推出使長安在全球發動機領域中都飽受贊譽。
從研發成本上來說,NE發動機平臺能夠極大地縮短發動機的研發時間,同時也能夠使發動機的零部件互相通用,精簡產品狀態,更有助于發動機的廣泛使用。從研發實力上來說,NE發動機平臺應用了發動機智能熱管理模塊、高壓噴射等系統,能夠使發動機獲得更好的動力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月4號,長安還舉辦了“藍鯨動力品牌發布會”,這一基于NE發動機平臺打造的全新動力系統,包括發動機、變速器以及油電混驅三部分,通過環保、高效的理念,使車子的動力系統更加符合“國六”標準的要求,助力品牌的長遠發展。
智能戰略助力新的騰飛
在如今國內的汽車市場上,涌現出很多的“造車新勢力”,之所以說它們新,不僅是因為它們致力于研發新能源汽車,同時也因為這些企業在人車互聯、自動駕駛等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車主非常吃這一套,若是車企的發展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很容易慘遭淘汰。
不過,如果將汽車智能看成是 “年輕車企”特點的話,那長安汽車就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老頑童”了。
在智能系統的研發上,長安已經開始打造“北斗天樞”智能出行系統,通過與百度、科大訊飛、華為等科技企業合作,助力長安在人車互聯、自動駕駛方面的發展。據了解,長安計劃在2020年完成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在2025年完成L4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可見長安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成長很快。
除此以外,長安還成立了“長安出行”汽車服務品牌,提供分時租賃、長短租等服務項目,能夠幫助長安汽車在共享汽車領域中占據一席之地。有意思的是,長安汽車有望將“無人駕駛”與“共享汽車”結合起來,到時候約到一輛沒有司機的網約車,或許將成為可能。
結語:如果單單從銷量上來看的話,長安汽車近兩個月的表現確實不是特別突出;但是,如果僅從銷量成績就判定“長安后續無力”的話,那就真的是太片面了。
通過分析也能夠看出來,長安汽車無論是在品牌形象、產品質量還是研發實力方面,都是比較強的,相信長安伴隨著逐步提升的品牌溢價能力,趁著智能汽車的東風,將來也會有一番更大的成就。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