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2025年前推出50余款新能源車型,沖擊年銷400萬、新能源汽車占比80%、營業收入6000億元目標。”6月28日,在保定長城技術中心舉辦的長城汽車2025戰略發布會暨第8屆科技節開幕式上,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放下的上述豪言壯語,頓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雖然上述目標有一些既有的計劃支撐,不讓它看上去完全的空中樓閣。比如說未來5年累計研發投入1000億元,預計到2023年研發人員將達3萬人,軟件開發人才將達到1萬人等。但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長城的“宏偉目標”仍有些不切實際,讓人仿佛回到了20世紀60年代的“浮夸風”時代……
那么,長城的400萬輛銷量目標到底是不是空中樓閣?接下來,咱們就圍繞當下以及未來的車市狀況,做一個深入分析,相信一番抽絲剝繭之后,大家心里會有一個清晰的答案。
完成400萬輛銷量目標,比登天還難
整個2020年,長城汽車的銷量為111.16萬輛,同比增長率為4.84%。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為57421輛,在整個大盤中的占比為5.27%。
而放眼整個車市,2020年銷量最高的車企一汽-大眾,也不過賣了211萬輛,第二名上汽大眾為157萬輛,兩家巨無霸合資車企當年的市場占有率為19%。
也就是說,如果長城要實現魏建軍提出的2025年400萬輛銷量目標,意味著這家自主車企的銷量相當于南北大眾的總和,還要再加上一個比亞迪。參考中國車市近些年已經接近2500萬輛左右的飽和體量、同比下滑1.9%的趨勢來看,長城想在日漸下滑的存量市場完成這個目標,除非大規模搶走南北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吉利汽車等車企的市場份額。但目前仍是“一條腿走路”顯然沒有這個能耐!
或許就像長城說的那樣,自身燃油車百萬輛接近飽和也沒關系,會從新能源汽車領域搶蛋糕。而且,從長城新能源板塊目前不到6萬輛的年銷量,增至320萬輛,增幅要達到55倍。事實上,這個任務的難度系數要更大一些。要知道,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不過120.6萬輛,同比下滑了4個百分點,就這還是在多年政策的推動下達成的大盤體量。
按照我們國家去年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來看,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占全國汽車總銷量的20%。按照2500萬輛的整體銷量來計算,屆時新能源汽車大盤數量為500萬輛。
就長城的320萬輛計劃來看,其2025年一家就要達成現在新能源整體銷量的64%。也就是說,其它新能源車企,諸如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和其他合資、自主車企等所有的加起來才能分走36%的蛋糕,你覺得其他車企都會把江山拱手相讓給長城汽車?
吉利和紅旗吃過的虧,魏建軍看不到?
其實,同為自主一線品牌的吉利汽車,已經吃過這方面的虧。以吉利2015年高調發布的“藍色吉利行動”新能源發展戰略為例,當時李書福提到了到2020年,銷量達到20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
去年吉利的銷量大家也都看到了,“全球”總共賣了1320217輛,穩居中國品牌銷量第一。然而,其中新能源銷量也僅有68142輛,占比僅為5%,距離自己定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讓人欣慰的是,李書福說過的話沒有食言,“藍色吉利行動”依然在進行中,只是基于整個行業環境的變化和用戶需求的變化做出了調整,拆分成了兩個行動,一個是打造智能的、節能的、混動的新能源汽車,另一個則是打造智能、純電動的新能源汽車。與此同時,吉利這幾年基本上沒有在公共場合大談銷量目標,或許是其意識到了“浮夸風”的負面效應。
除了吉利之外,一汽紅旗眼下的處境,也值得魏建軍深思。
2018年1月8日,在紅旗品牌戰略發布會,徐留平提出了紅旗要在2025年達到30萬輛,2035年達到50萬輛的宏偉目標。在發布會結束后深夜,徐留平更是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微信,內容是“不成功便成仁”。
或許是紅旗2019年的表現超神,提前在當年達成10萬輛銷售目標,給了徐留平信心。在2020年1月8日,當初制定的銷量目標“重磅加碼”,宣稱:2022年實現年銷40萬輛,2030年實現年銷百萬輛。這一豪言壯語隨即刷爆朋友圈,雖然觀點褒貶不一,但不看好的輿論似乎占了多數。
果不其然,后續紅旗的銷量開始遇到了麻煩。直觀來看,2021年前5個月,紅旗的累計銷量為11.8萬輛,僅占全年40萬輛銷售目標的29.5%。也就是說,在剩下的7個月時間里,紅旗想要完成目標,必須月銷超4萬輛。事實上,就當下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個任務已經不可能完成。試想一下,40萬輛的目標都完不成,更不用談百萬年銷量了。
值得深思的是,紅旗5個月11.8萬輛的累計銷量,其實是“揠苗助長”,建立在大客戶采購、經銷商庫存等措施基礎上。
來看2019年保監會交強險上牌數據,紅旗5款在售車型的單位非營業占比都非常高。以紅旗H7為例,數字高達67.07%,到了2020年上半年,這個數據更是飆到83.44%。而據一些財經媒體報道,紅旗經常發動和一汽集團有關聯的供應商企業購買,折扣遠低于市場價。再加上紅旗成立的出行平臺旗妙出行,也消化了一大批銷量。如此來看,真正個人消費者購買的的確不多,就像大家吐槽的那樣,紅旗銷量看上去很好,但馬路上跑得并不多。
還有中汽中心終端零售數據,也反映了紅旗銷量背后的“貓膩”。5月份,紅旗終端銷售成績為19115輛,而和紅旗官方發布的批發數據2.61萬輛之間存在7000余輛的差距。由此來看,經銷商壓了相當大的庫存。
或許在魏建軍身上,那種敢拼的精神在指引著這家車企。就像他2016年發布WEY品牌時立下的豪言壯語。“把自己的姓氏都賭上,WEY品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很多人看了熱血沸騰。但縱觀WEY品牌2020年的整體銷量,區區78500輛,按照品牌2016年發布后的銷量趨勢來看,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最近的2021年5月份,WEY品牌的銷量更是只有3011輛,即便是5月下旬上市的拳頭車型摩卡,表現依然低迷?梢哉f,正與當初設立的目標漸行漸遠。
需要提醒的是,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浮夸風”有百害而無一利。讓我們回憶一下發生在1958-1860年的浮夸風時代,表象無非是吹?浯笞⑺,結果是“村騙鄉鄉騙縣、一級一級往上騙”,最終不過是自欺欺人、禍國殃民。誠然,長城汽車這兩年發展確實值得傲嬌,但放之中國以及全球汽車市場來看,充其量也不過是“小學生”,基礎還沒夯實就要做中國第一?這不是浮夸風又是什么?
【結語】總而言之,無論是當下車市的整體大環境,還是未來車市存在的諸多變數,都讓長城的400萬輛銷量目標如同夸夸其談。當然,未來長城到底能不能完成這一目標,當下都還是預判,還是要交給時間來做最終的裁判。但不得不說,當公眾心中一貫扎實謙虛的長城開始走“浮夸風”,畫風的切換讓人措手不及,鑒于長城在自主品牌中的位置,業界還是期待其應該“守正出奇”,只有這樣才能“行穩致遠”,你認為呢,我尊敬的魏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