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天的假期休市之后,港股市場迎來了久違的暴漲,追隨美股連續兩日的強勁漲勢。
來自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Wind的數據顯示,10月5日的恒生指數,收盤上漲5.9%,創下了今年3月17日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單看汽車板塊,包括比亞迪股份、蔚來、吉利汽車、理想汽車、廣汽集團等都實現了一定幅度的上漲,像比亞迪股份更是大漲逾9%,甚至北京汽車都有6%的漲幅。
然而,就在港股市場全線反彈迎來罕見暴漲之際,復牌首日的華晨中國(01114.HK)卻遭遇了暴捶,股價一跌到底,盤中最大跌幅甚至超過了71%。
截至收盤,華晨中國跌幅依然達到了歷無前例的63%,相當于市值一天蒸發逾230億港元。這番場景,讓廣大投資者看得目瞪口呆。
毋庸置疑,趕在摘牌截止日之前復牌的華晨中國,非但沒有迎來“復活”,反而遭遇當頭棒喝。此時此刻的華晨中國,或許已經“眼冒金星”。
有業內人士分析,華晨中國之所以出現如此出人意料的暴跌,和懸而未決的華晨集團重整方案有一定的關系。當市場和投資者沒有看到實質性的重組方案出來之前,華晨中國復牌即大跌,并且后續前途迷茫,這幾乎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如果沒記錯的話,華晨中國的母公司華晨集團身上還背著超700個億的巨額債務,即便扣除以往審計報告和資產評估報告里的173.51億賬面資產或244.35億資產評估,資產負債缺口也高達四五百個億。
與此同時,在華晨中國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財報中,如果減去華晨寶馬貢獻的利潤的話,實際上華晨中國凈虧了15.5億元。言外之意,華晨中國現在的日子也過得苦哈哈。
一邊是自身幾十個億,母公司幾百個億的虧損,另一邊是復牌首日即迎來史詩級暴跌,市值蒸發230億港元,兩者交織在一起,不由得讓廣大吃瓜群眾感嘆,華晨這是在自己的傷口上撒鹽。
事實上,這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惡性循環。正因為上述華晨集團的負債缺口高達四五百億,絕非一筆小數字,利益方誰也不愿意自身權益受損,導致方案一直談不攏,更別說有“白衣騎士”愿意來蹚這趟渾水了。
資不抵債的局面,注定是一個爛攤子,一地雞毛沒人愿意去收拾。而當這個惡性循環開啟,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停下來,總而言之難度系數不是一般的高。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份,華晨中國向寶馬集團出售25%股本權益的協議已經正式生效,此舉被業界解讀為寶馬釜底抽薪,意味著華晨中國在華晨寶馬中獲得的收益比例將大幅縮減。
對于以往十分依賴且習慣了華晨寶馬奶水過活的華晨中國來說,今后只能“茍活”了,靠剩下的25%收益維持溫飽,除非自己爭氣想出些生財的門路。
只是,我們有點擔心的是,如果最后寶馬不留多年夫妻情面,連這25%都不愿意給華晨了,那帶來的“殺傷力”,可要比復牌首日蒸發逾230億港元還要嚴重。
所以,嗟來之食不可食!做人做企業要有底氣和實力,不能靠接受別人的施舍過活。老祖宗說過的話,已經經歷了驗證,是有道理的,大家說是不是這個情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