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淘汰誰,從來不會主動打聲招呼!
這個殘酷的道理,放在任何行業都適用。以汽車市場為例,曾幾何時開一家合資品牌4S店意味著“吃喝不愁”,因為那個時候的合資車是香餑餑,中國消費者趨之若鶩,而自主品牌4S店真正賺錢的并不多,更別說造車新勢力了。
然而,借助新能源汽車這條全新賽道,造車新勢力以及頭部自主車企實現了對合資車企的逆襲,直觀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合資品牌倒閉關店,新勢力車企填補空缺。
以筆者所在的城市鄭州為例,目前斯柯達在當地已無經銷商,悅達起亞和廣汽三菱僅剩一家店在支撐,而強如上汽大眾都有老店退網。另一邊卻是比亞迪的“瘋狂”擴網,海洋網超20家,王朝網超25家,騰勢、仰望、方程豹的渠道也在快速鋪開,與此同時,“蔚小理”、極氪、哪吒等新勢力的渠道進展也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情況也在全國多地上演,比如說長安馬自達東北大區區域銷售經理權威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故事,他表示看著一家家傳統燃油車企倒閉關店,不免感嘆電動汽車的強勢,良性的市場競爭變成了一邊倒的降維打擊。傳統車企的節節敗退,最終會演變成電動車占領市場,這正是壟斷的前兆。
從下方的兩張配圖來看,一張顯示曾經的品牌是斯柯達,現在換成了比亞迪方程豹,另一張顯示當下正在裝修的品牌是理想,雖然看不到曾經的品牌影子,但從停著的大眾車來看,極有可能是大眾品牌轉投理想。
這位長安馬自達區域銷售經理的上述一番話,陳述的正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殘酷現實,可謂新勢力逆襲傳統車企的一個縮影。但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車市的后續發展并非純電汽車一統天下,而是燃油車、插電混動和純電動各占一部分比例,由此來看電動汽車并不會占據所有的市場,壟斷一詞多少有點夸張的成分。
不過,新能源汽車吃掉的市場份額,或許就是以往二三線合資車企的。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在諸如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廣汽豐田、一汽豐田、東風本田、廣汽本田、上汽通用和東風日產的市場份額并沒有大跌多少,它們的基本盤依然在,只不過比以前賺的少一些而已。
另外,這位長安馬自達區域銷售經理的最后一句話,也值得解讀。他表示消費的盲目跟風,懂車了解車的性能技術的太少,想守住燃油車最后的防線真的太難了。
的確,考慮到長安馬自達現在在售的新能源車型僅一款CX-30 EV,還是標準的“油改電”,并且每個月的銷量都是個位數或兩位數,也就是說長安馬自達幾乎是合資新能源轉型速度最慢的,關鍵它的油車賣得還很差,乘聯會數據顯示7月份所有車型加起來只賣了4937臺。
咱們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長安馬自達的區域銷售經理,看到二三線合資車企眼下的市場處境,再聯想到自身品牌的銷量,能不憂心嗎?畢竟渠道是主機廠的延伸,如果在一個城市連該品牌的經銷商都沒了,這意味著什么?或許你我都清楚。
當然,實事求是的講,這位長安馬自達區域銷售經理說的并不是沒道理,因為純電動車砍掉了發動機和變速箱,一下子把造車的門檻拉低了不少,自主車企在“冰箱、彩電和大沙發”上下功夫,就能把合資車企打得滿地找牙。即便是保留了內燃機的混動車型,其扮演的也不過是一個“充電寶”的配角,技術難度基本上沒有。
很無奈,但這就是現實。賽道真的已經改變了,一味的堅守自身所謂的技術,而不去迎合消費需求,不去擁抱這個以電為主導權的時代,最后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運,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