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全國乘聯會最新發布的行業數據,2月國內狹義乘用車零售市場將達到125萬輛,雖然環比上月依然下滑30.3%,但同比來看有望增長13.6%,這預示著車市將迎來正增長,國內車市的韌性和潛力依然在。
進一步來看,新能源車市預計將達到60萬輛,滲透率有望從1月的41.5%回升至48%左右,同時燃油車市場也呈現出季節性溫和恢復的趨勢,新能源和燃油車依然在分庭抗禮。
于所有的汽車行業從業者而言,盡管2月多重積極因素的疊加效應推動了狹義乘用車市場取得亮眼表現,但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即當下依然身處迷霧之中,拿捏不準今年車市的前進方向,生怕順應不了趨勢而做無用功。
事實上,在前段時間舉行的中國(中部)汽車發展論壇上,全國乘用車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主旨演講中對2025年車市情況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未來走勢做出了預測。下文從其演講內容中提煉出了幾處核心觀點,希望能讓業內人士看清趨勢,順勢而為。
2025車市將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
先來看業界關心的2025年國內車市大盤整體狀況,崔秘書長預測全年乘用車零售量為2340萬輛,較去年的2294萬輛微增兩個百分點,低于2023年和2024年的5.7%增幅。而就在前些天,根據2025年1月乘用車行業數據發布的較好表現,上調2025年乘用車零售量預測至2343萬輛。
進一步來看,2025年全年零售增速將呈現前低后高的走勢,其中一季度預計出現3%的負增長,原因是受到了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隨后,二季度和三季度乘用車市開始進入上升通道,增長率回升到4%和2%,到四季度延續4%的增速。
具體到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崔秘書長預測2025年的零售量為1330萬輛,在2024年的1098萬輛基礎上更進一步,但增速會回落到21%,只有2024年42%增速的一半,甚至不如2023年的36%增速。
還有另一項更具指標意義的新能源滲透率,數據則比較樂觀,2025年全年預計將達到57%,和2024年的48%,2023年的36%,以及2022年的28%相比呈遞增之勢,可見新能源成為主流選擇勢不可擋。
但將上述數據綜合起來看,不難發現2025年新能源車市依然處于存量“肉搏戰”中,在增幅有限的情況下涌進了越來越多選手,大家都為了活下去,這使得價格戰注定停不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四季度報廢更新、以舊換新政策面臨退坡壓力,疊加新能源車購置稅政策同樣在退坡,由此預估第四季度車市的增長力度會很強,車企可以按情況排兵布陣,抓住這一銷售時機。
燃油車和新能源皆有巨大發展空間
不同于網上許多油車唱衰者,認為燃油車已經接近被淘汰的邊緣,后續再難掀起波瀾,崔秘書長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油車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他看來,世界從來不缺油,“石油枯竭論”是一個偽命題,近20年的石油儲量報告證明了油越來越多,所以2025年油車市場將會獲得合理的重新發展機會,過去的謊言得到了改變,美國、歐洲、俄羅斯現在就是石油、天然氣的能源競爭。
根據乘聯會統計,去年國內汽車市場的燃油車銷量已連續5個月環比增長,而今年1月份燃油車在新車市場的份額再度回升到接近六成,再加上高層發公告鼓勵發展燃油車,使得燃油車大有煥發“第二春”的跡象。當下還在燃油車賽道布局的車企,現在可以松口氣了。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崔秘書長同樣持樂觀態度,這一點從其預估的上述57%滲透率便能看出來。
更進一步來看,崔秘書長認為目前電動車已經成為高效低成本的出行工具、獨立的第三空間、分布式能源體系的儲能單元,汽車的定位將會從機械工具變成耐用電子消費品,屬性性質發生重大變化,這使得其使用周期將大幅縮短,更新速度加快。
也就是說,過去可能一輛車的使用周期為15年、20年,而現在一輛車的用車時間縮短到了10年、8年,未來有可能會更加短,由此判斷新車銷售將實現持續增長態勢。
汽車普及目前還有巨大空間和潛力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制造業總收入高達10.1萬億,同比增長11.9%,占GDP的比重達到 8.7%,一舉超過房地產,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支柱產業。
由此來看,當下的汽車制造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心骨,對上下游產業鏈拉動明顯,對GDP的貢獻顯著。正是其舉足輕重的位置,業界都關心2025年的中國汽車工業會進入怎樣的發展階段。
崔秘書長認為總體來看中國政策未來將保持平穩,而按照世界銀行的分析,去年中國GDP增長4.9%,今年大概為4.5%,通脹壓力比較低,而高層會議提出2025年中國將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項目和“兩新”政策實施,且消費券、消費品以舊換新、惠民生、社會保障方面可能有更大力度,這些都對汽車普及有著巨大的優勢。
與此同時,不要以為中國人口負增長的情況下會對車市造成利空,2340萬輛的乘用車零售量規模沒有再向上增長的空間,反而是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換言之車市可被挖掘的空間還有很大。
比如2023年安徽的乘用車千人保有量只有169輛,經濟發達的浙江也不過是297輛,而美國的千人保有量為837輛,日本為629輛。可見中國的汽車普及在區域之間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未來年輕人首購、主流群體換購升級將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全面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崔秘書長也提到特朗普勝選使中美關系進一步復雜,在這一情況下,國際環境呈現多極化的態勢,對中國汽車工業來說需要引起注意。
插混將是中國汽車出口的增長機會
在國內車市持續內卷的情況下,越來越多車企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尋求新的增長點和突破口,這使得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舞臺上,中國車企的出海之旅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必然。
用崔秘書長的話說,電動化加速推進中國汽車出海,同時智能化做了進一步助力,尤其端對端大模型將深層次推動行業發展,包括低空經濟、機器人等都是密切相關的領域。
考慮到目前中國汽車產銷量只占到世界的33%,而其他產品可以占到世界80%,比如中國手機2023年出口了超8億臺,筆記本出口了1.4億臺,電視機出口了將近1億臺,但中國汽車出口現在只有500萬輛左右。
基于此不難判斷,未來中國汽車出口規模必然向40%以上靠近,會向著千萬級規模去發展,中國汽車制造國內外市場都將有巨大的增長機會,中國汽車、中國制造業優勢在世界將進一步擴大。
而對于具體的增長風口,崔秘書長表示目前插電混動將是中國汽車出口中巨大的增長機會。比如具體的插混車型出口增幅狀況,無論歐盟、中南美、中東還是東南亞等地,中國插混汽車的出口同比增速少說19%,多則2151%,這樣的數據也堅定了中國汽車品牌大力發展插混的決心。
【結語】古語有云:“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意思是聰明人往往能看到其中的變化,抓住其中的機遇,最終做到順勢而為。對于車企來講,不妨認真研讀上述趨勢和周期變化,從而在2025這場生死戰中站在風口上,成為活在最后的選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