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10月中旬,各品牌9月份的銷量紛紛得以公布,毫無疑問,車市大環境依舊不景氣。即使剛剛過去的是“金九旺季”,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銷量同比下降6.5%、1-9月份累計銷量同比下降8.6%,不少車企被潑了冷水,同比銷量基本也有5%-20%的減少。
不過,在眾多銷量不佳的品牌當中,神龍汽車所面臨的“發展瓶頸”可謂是更為嚴重。在擁有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兩大合資品牌的基礎上,神龍汽車9月份銷量僅為10004輛,同比減少43%,1-9月份的累計銷量達91049輛,同比減少55.5%。這樣近乎“腰斬”的銷量,宣告著神龍汽車已跌落神壇,其所擁有的“合資車”榮耀也于事無補。
早前,神龍汽車先后發布了“三步走”復興戰略、“元”復興計劃,近期又推出了“雙品牌合并銷售”的策略,使我們看到神龍汽車在一步步自救的同時,不禁讓人懷疑這樣做的成效。相信很多人也想問上一句:雙品牌合并銷售,能否拯救“水土不服”的神龍汽車?有位專業的汽車銷售說出實話。
銷量滑坡,僅用三年便跌下神壇
面對法系車如今的“頹勢”,相信很多人都已忘了神龍汽車曾有的輝煌。遙想當年,東風雪鐵龍和東風標致作為較早進入國內市場的合資品牌,依托著雪鐵龍富康,標致206、408等車型“打天下”,一度得以引領潮流,受到萬千追捧。
從最直觀的銷量數據來看,早在2011年,神龍汽車的年銷量就突破了40萬輛,到了2014年、2015年,它更是連續兩年獲得了70.4萬輛的銷售成績,在合資車市場中占據著相當顯著的地位。可惜,這樣“形勢一片大好”的景象在2016年便戛然而止,隨之而來的便是止不住的“下坡路”。
在2016年-2018年間,神龍汽車的年銷量分別為60.02萬輛、37.8萬輛以及25.34萬輛,雖說期間多次“易帥”,但很難有人能使神龍汽車的狀況得以扭轉,雪崩式的銷量與不被市場看好的發展前景形成惡性循環,消耗著神龍汽車曾有的優勢。可見,僅用了三年的時間,神龍汽車便已被拉下神壇。
早在今年年初,神龍汽車便定下了“年銷23.5萬輛”的銷售目標,但是在今年已過3/4、總銷量不過10萬的背景下,神龍汽車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謂是“難如登天”。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神龍汽車落得此般境地,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定位模糊,“好產品”難免水土不服
從其曾有過的輝煌中能看出來, 神龍汽車確實有著不錯的實力,尤其是在國內車市一片蕭條之時,它獲得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機會,可謂是“起了個大早”。但是,在近幾年的發展歷程中,神龍汽車是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錯失了很多發展良機,反而“趕了個晚集”。
在消費者眼中,產品實力是最為飽受詬病的一項。在90年代初,富康代表雪鐵龍成為私家車“新寵”,在當年完全能與桑塔納、捷達齊名。但是,因為雪鐵龍、標致設計過于“藝術化”,很多配置都不符合國內車主的使用習慣,因此“高不成,低不就”,使得神龍汽車受到了冷落,即使有一眾“富康鐵粉”,銷量難免會受到影響。
此外,在2015年前后SUV市場形勢一片大好之時,神龍汽車雖說也推出了多款頗具實力的SUV,可惜市場反響平平。究其原因,法系SUV身上有著很濃厚的“跨界風”,看起來與轎車有著很大的相似度,無法迎合國內車主的喜好,即使是“好車”,但依舊難免水土不服。正因如此,神龍汽車才在國內車市中一蹶不振。
面對這種情況,神龍汽車也在積極地尋找應對策略。早在2017年,曾任一汽轎車總經理的安鐵成調任神龍汽車董事長,隨即推出了“三步走”復興戰略,指出通過“站穩腳跟、重回賽道、卓越發展”三個階段,實現“2020年年銷70萬輛的目標”。不過,眼前2020年將至,神龍汽車距離目標越來越遠;而今安鐵成也已調離,神龍汽車似乎也鮮有起色。
直到今年9月份,新任領導推出了“元”復興計劃,在2025年三個階段實施完成后,預計年銷量穩定在40萬輛。相較于“三步走”復興戰略,“元”復興計劃更為保守,似乎也更具可行性,但是這個計劃能否如實落地,還有待商榷。就拿前不久爆出的“雙品牌合并銷售”的銷售策略來看,就不免讓人擔心。
合并銷售,飲鴆止渴或難觸根本
近日,河南焦作迎來了第一家神龍汽車的4S店,開始同時銷售東風雪鐵龍和東風標致兩個品牌的車型。與此同時,這種“雙品牌合并銷售”的4S店未來還將開設60-80家,優先選擇在還沒有神龍汽車品牌4S店的城市,這種情況背后的含義不言而喻。
在汽車行業當中,“合并銷售”的情況并不是沒有。在一汽紅旗剛剛復興之時,為了能夠盡快地擴展市場,選擇與一汽奔騰合并銷售。但是,在一汽紅旗初具雛形之后,它便選擇建立獨立的銷售渠道,這無論是對于提升自身品牌形象,還是開拓銷路而言,都是具有長遠的好處。
相比較而言,東風雪鐵龍與東風標致選擇“合并銷售”,雖說能夠降低終端銷售網點的經營成本,達到“節流”的目的,但隨之而來的犧牲是,東風雪鐵龍和東風標致作為合資品牌的品牌溢價能力將受到進一步的影響,尤其是在法系車市場根基不牢的現在,很容易使兩個品牌都雪上加霜。
因此,神龍汽車將兩個品牌合并銷售的做法雖說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想要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就顯得非常困難了,這種做法也無異于“飲鴆止渴”。究其根本,如何提升產品實力、保證產品質量,多生產像富康那樣“接地氣”的車型,才是神龍汽車乃至法系車應該多加關注的重點,否則,再響的口號和再宏偉的藍圖,最終也將成為泡沫。
結語: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用一句話來形容法系車的話,“沒有功勞,只有苦勞”再合適不過了。論情懷,國人對于法系車的感情不比大眾、豐田少多少,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伴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神龍汽車沒有硬實力很難在國內車市立足,再濃厚的感情也難免消耗殆盡。神龍汽車的未來能否“復興”,我們將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