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Made in China”,人們腦海中便會涌現出無限的遐想。當然,有人會感嘆“中國制造”強大的生產能力,小到衣物飾品,大到手機家電,在全球市場中均飽受贊譽,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中國制造”與“科技含量”很難劃上等號,即使今時不同往日,這種觀念仍很難扭轉。
就拿汽車行業來說,在過去幾年的時間中,雖說國產車在銷量方面獲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核心技術,尤其是發動機技術方面,難免被不少車主詬病,與全球汽車品牌對比,仍算是自身的“軟肋”。那么,如今自主品牌在發動機方面的技術如何?以近期風頭正盛的長安汽車為例,便可見一斑。

今年3月,長安汽車以月銷6.7萬輛的成績棲身廠商銷量榜前五名,旗下長安CS75、CS35、歐尚X7以及逸動車型的月銷量紛紛破萬,展現出不俗的發展勁頭。至于原因,當然與其在2016年-2019年的“中國心”十佳發動機評選中的屢屢獲獎不無關系。長安發動機的實力,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這不,4月17日,長安汽車于全球研發中心舉行“藍鯨密匙 解鎖動力‘芯’知識”大型直播活動,揭開了剛剛于2019年斬獲“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的藍鯨NE1.4T高壓直噴發動機研發中心的神秘面紗。連續三年斬獲“中國心”,長安發動機有何底氣?通過這次活動,也讓人們看到了當下汽車行業“中國制造”的真正實力。
打破技術封鎖,藍鯨一炮而紅
在發動機領域中,國人最為耳熟能詳的便是大眾和三菱。前者的動力性能飽受肯定,而后者大量應用在國產車型上,均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雖說發動機只是整車眾多零件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卻成為車企的“咽喉”,在長遠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正如軟件、芯片等“高精尖”的領域一樣,目前雖說發動機的工作原理相對比較透明,但是深入到具體參數、零件材質等領域后,仍需要極大的資本、精力以及時間的投入。因此,在2011年,從隸屬長安的東安三菱所研發的JL476ZQCD型1.5T發動機開始,長安便開啟了發動機的不斷進取之路。
正如“竹子定律”所言,有了前期的儲備,從2017年開始,長安在發動機領域的實力便不斷顯現。當年,搭載于CS95的2.0T汽油機榮獲“中國心”十佳發動機稱號,令國產大排量發動機受到更多關注。2018年,型號為JL476ZQCF的1.5T發動機再次獲獎,其將最大扭矩轉速跑進1450-4500rpm區間的能力,也使長安CS75在緊湊型SUV市場中占得一席之位。

毫無疑問,以上兩款發動機均為藍鯨動力的推出做足了鋪墊,在去年的6月4日,長安汽車正式發布藍鯨動力品牌,進一步展現出了其在發動機、變速箱等方面的研發實力,與此同時,一并發布的藍鯨NE動力平臺尤為矚目。
作為中國OEM首個動力模塊化平臺,藍鯨NE動力平臺填補了中國汽車平臺化開發領域的空白,代表長安汽車動力研發實力正式邁入3.0時代。在去年的“中國心”十佳發動機評選中,從這一平臺誕生的藍鯨NE1.4T發動機再次獲獎,無疑便是市場對于長安技術的最好肯定。
全球頂尖科技,力圖精益求精
不可否認,在多數人的印象中,發動機界的“黃金動力”當屬1.5T發動機。至于原因,其實也很簡單,1.5T發動機能夠使動力輸出、油耗表現以及車身NVH等得到較好平衡,從而帶給車主不錯的使用體驗,足以應對大多數緊湊型車,甚至是中型車。

相較而言,1.4T發動機雖說理論油耗經濟性更占優勢,但也對車企在動力調教、穩定控制等方面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直播參觀之前,多數人對于藍鯨NE1.4T發動機的誕生地——中國·重慶·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感到好奇,是什么樣的地方才能孕育出這樣一款值得引以為傲的發動機呢?
不得不說,這次“研發中心之旅”,可謂是干貨滿滿。長安汽車首度向全網開放的全球研發中心四大核心研發實驗室,不僅展現出了自主品牌與日俱增的研發實力,還拿出了媲美合資的十足底氣,隨便一個實驗室內高達幾十萬元的高頻攝像頭、全球1.2萬人的研發團隊,以及為了減少0.01L油耗仍不遺余力的做法,更可見長安汽車的堅持與執著。

當然,正是這樣的研發環境,才造就了藍鯨NE1.4T發動機“勁、凈、精”的不俗實力。從數據方面來看,藍鯨NE1.4T發動機的最大功率為116kW,最大扭矩為260N·m,轉速在1500rpm使可輸出峰值扭矩的能力,使其獲得了更好的加速性能,也在參數上全面領先大眾EA211發動機。此外,在發動機燃燒效率、NVH調教等方面,藍鯨NE1.4T也采用了多種領先技術,從而使其擁有較強動力的同時,經濟性、駕乘舒適性也能夠得到保障。
除此以外,為了能夠從源頭上保證產品質量,長安還采用了全程可視化生產、高度自動化生產以及嚴苛的質量控制標準等舉措,從而實現早期預防、及時發現以及后期追溯,全面保證產品質量。有了這樣的生產、監測標準,無疑會令車主吃下一顆“定心丸”。

最后,一款產品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市場銷量來驗證。就拿搭載了藍鯨NE1.4T發動機的逸動PLUS來說,其上市20天斬獲11559輛訂單的成績,在當下這個“車市寒冬”中顯得尤為難得,無疑便是長安多年心血投入的最好贊賞。
結語:“明明有顏值,偏要靠實力”,這句早前流行的網絡用語,用來形容現如今的長安品牌可謂恰如其分。毫無疑問,在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道路上,肯定會布滿荊棘,但也只有能夠耐得住寂寞,才能夠受得住繁華,最終獲得國人的肯定與信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