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進入2021年,新能源車企便迫不及待地立下“新年flag”,在短短的一周內,三款1000km續航的純電動車型相繼發布,成為汽車圈中熱度居高不下的“頭條”。
不可否認,“續航焦慮”一直都是制約純電動汽車發展的瓶頸,正如東北話中“薅脖領子”的感覺一樣,明知困難在哪,但解決起來卻力不從心。然而,蔚來汽車、智己汽車,以及廣汽新能源仿佛從天而降的“東北大哥”,用雄厚且富有磁性的聲音說道:“隨便開,有我在”。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前不久召開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指出:想要推出續航1000km、幾分鐘完成充電、兼顧用車安全與低廉成本的產品,“目前是不可能同時達到的”。這一說法猶如晴空霹靂,此前打了“興奮劑”的新能源汽車股票,被潑上一盆冷水。
回歸現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問題。消費者真的需要“1000km續航”的產品嗎?或者說,1000km續航與8min快充,“跑得遠”與“充得快”相比,到底哪個更靠譜?拋開車企的宣傳導向,從自身需求出發,我們便能找到答案。
瓶頸制約,實現仍有難度
在目前的乘用車市場中,主流純電動車型的電池大致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磷酸鐵鋰電池,一類是三元鋰電池。
對比而言,磷酸鐵鋰的安全性強、使用壽命長、價格便宜;而三元鋰的能量密度大、低溫性能較優,二者各有所長,應用在不同檔次的車型中。不過,因為車內空間有限,且百公里耗電量會隨著電池重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700km左右的續航,已經成為現有純電動車型的“天花板”了。
從理論上來說,想要突破“續航瓶頸”,一味地增加電池包并不可行,研發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成為各大車企的破局之道。
為此,蔚來汽車推出了150kWh(半)固態電池,通過材料和工藝的創新,進而實現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預計2022年量產上市;智己汽車采用115kWh的摻硅補鋰電池,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的同時,號稱“20萬公里零衰減”;廣汽埃安采用的則是硅負極電池,其能量密度可達280Wh/kg,同樣有望實現整車續航里程達1000km。
毫無疑問,無論是以上哪一種電池的商用落地,均會給純電動車市場帶來巨大震蕩,但從“概念”到“商用”過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一方面,車企需要克服技術研發難題,并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電池管理系統,保證電池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另一方面,車企需要確保電池能夠實現大規模量產,并在大規模量產中保證產量與品質。除此以外,控制制造成本、完善配套服務同樣重要,只有當消費者真正愿意為此買單,這項技術才能算得上成功。
當然,除了“1000km”續航以外,“8min充電80%”也成為最近的熱議話題,最快于今年9月量產的廣汽埃安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提供了一種消除“續航焦慮”的新思路。據了解,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具備6C快充能力,配合600A高功率充電設備,能夠令充電速率得到明顯提升。不過,“石墨烯基”電池也是較為領先的技術,且制造成本會有一定上升,消費者是否愿意為此買單,仍需對量產產品的實力加以衡量。
回歸使用,經濟才是前提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邊際遞減效應”,即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產值后,所提供的產品增量就會下降,即邊際產量會出現遞減。簡單來說,當投入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受益量反而會逐漸下降。
同理,從實際購車層面來說,車主對于純電動車續航由300km增加到500km,以及由700km增加到1000km的使用需求是不同的;超過一定續航里程后,純電動車的制造成本會成倍增加,而車主的購買需求會成倍削減。
從另一方面來看,市面上大部分燃油車的油箱容積為55L左右,加滿一箱油,其續航里程大約在700km上下,完全能夠滿足中長途通行的需求;因此,純電動車型盲目地增加續航里程,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并無太大意義。如何減少續航縮水、提升充電樁的覆蓋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充電概念速率,或許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續航焦慮的有效辦法。正如網友所言:“價格太貴都是雞肋”。
“1000km續航”產品的發布,確實會給火熱的資本市場再添“干柴”,勾勒出一幅宏偉的藍圖,但是,消費者是否從這些技術中受益,而這些技術又能否大面積普及,至少在目前,我們仍不得不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新能源發展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能夠從客戶需求的角度出發,在保證質價比的基礎上提升產品實力,便是莫大的成功。
結語:無論是燃油車還是純電動車,其最基本的屬性仍是滿足出行需求,正如大排量發動機很難成為車界主流一樣,續航過遠的純電動車型,只會徒增制造成本,至少在短期內被束之高閣。確實,我們樂意見到“續航長、充電快、成本低”的車型誕生,但在車企正面臨著“存量時代”的現在,未免稍顯奢侈。
我們應該仰望星空,但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