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課到我辦公室來一趟”,相信每個在上學時調皮搗蛋的學生對這句話都不陌生,而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則往往意味著自己又“攤上事兒了”。

照此看來,特斯拉在春節前突然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門約談,攤上的應該算是“滅頂之災”,然而事情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特斯拉在其官方微博上發了一則堪稱外交辭令范本的聲明之后,就開開心心地過年去了,這條聲明也迅速淹沒在各種迎春的喜慶內容之中。就像一個屢次犯錯的孩子被幾個老師聯手教訓一頓之后,寫了份“保證書”,然后該干啥干啥去了。

對于特斯拉被約談,媒體喜歡將特斯拉之前的各種“負面新聞”拿出來“鞭尸”,畢竟抨擊特斯拉已經成了某種政治正確,況且特斯拉幾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所以只要標題沾上特斯拉三個字,點擊量一般都差不到哪里去。

至于網友的態度,就更是兩極分化,有人把馬斯克當神一樣敬仰,也有人覺得主管部門終于替自己出了一口惡氣,畢竟這種“上層路線”屬于絕招,對于一般企業的震懾力巨大。

其實放眼全球,監管部門約談車企應該算是中國市場獨有的“操作”,這種舉動不發生則已,一旦發生往往就意味著車企召回等重大舉措,但是作為一種非公開的手段,外人幾乎不可能知道約談過程中的細節。那么有人或許會有疑問:難道中國汽車產業管理的終極手段就是靠“約談”嗎?或者套用一句被說爛的話,“如果約談那么厲害,還要法律干什么?”
從1990年中國汽車產量僅有50萬輛左右,到2020年中國汽車產量超過2500萬輛,中國汽車產業僅用30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汽車工業的歷程。在這種突飛猛進背后,汽車高端人才稀缺、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遲滯、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幾乎都被耀眼的銷量數據所掩蓋,所以才會出現各種難以調解的尷尬局面。
我們就拿五部門這次約談特斯拉的主要內容來說,涉及消費者反映的異常加速、電池起火、車輛遠程升級等問題。其中的異常加速事件已經發生多次,但是特斯拉每次的調查結果都是自家產品沒有問題,要么是駕駛員操作失誤,要么是外界環境因素。而消費者又很難拿出證明特斯拉有質量問題的有力證據,就像某些網友所言,總不能在踏板附近安個攝像機,每次開車都實時錄像吧?

接著是特斯拉起火問題,自燃起火或者碰撞起火在汽車上并不鮮見,哪怕是已經發展了100多年的燃油車,偶爾也會出現這樣的事故,不過相比之下,大家對電動汽車起火更加關注,尤其是擔心車輛因質量問題起火。
蔚來和威馬都曾因旗下電動車起火而發起過召回,但是同樣多次發生起火事故的特斯拉一直堅持產品沒問題,所以并沒有因此在國內發起過召回。如果想證明特斯拉有導致起火的質量問題,不僅需要頂級的汽車人才團隊,可能還需要冒巨大的法律風險,且不說還有巨額的成本,這是普通消費者根本不具備的條件。
另外關于車輛遠程升級這種車聯網問題,同樣是在春節期間,有媒體發文質疑特斯拉會不會成為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巨大隱患,因為每一臺特斯拉都相當于一臺可移動的信息收集器,如果有幾百萬輛特斯拉上路,中國將沒有秘密可言。文中甚至還詳細列舉了特斯拉汽車會采集的信息種類,并建議中國應該像美國打壓華為一樣將特斯拉拒之門外。
這種讓人不寒而栗的報道從來都不缺少受眾,不過我們也應該相信監管部門已經先知先覺,比如在2020年2月,中央網信辦等11部門聯合發布《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其中明確要“實行重要數據分類分解管理,確保用戶信息、車輛信息、測繪地理信息等數據安全可控。完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加強監督檢查,開展數據風險、數據出境安全等評估。”而在同年6月,媒體報道特斯拉將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以管理中國用戶數據和認證服務,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對上述《戰略》的一種回應。

有人說,你這是在給特斯拉洗白?其實并不是。在筆者的眼中,特斯拉就是個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野孩子,到了中國這個無比包容的市場之后開始放飛天性。重點是,對于特斯拉的管教,我們不能局限于“勸”和“哄”,而是要有明確的“紅線”,過了線就要“敲打”,這樣的紅線就是健全明確的法律法規。
特斯拉在回應被約談的聲明中說將“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我相信這是肺腑之言,但前提是我們要“有法可依”。就拿汽車智能網聯這一領域來說,這是近些年才誕生的新技術,而且一直在創新和發展之中,想要制訂健全的法律約束談何容易。
事實上,這些年一直大熱的自動駕駛技術就存在技術發展和法律監管之間的矛盾,很多實踐都是在摸索中前進。面對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發展了數百年的健全法律環境,特斯拉尚且能應付自如,所以不夸張地說,“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對特斯拉來說就是小菜一碟。但是對于目前還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灰色地帶,以及無法被證實的產品質量問題,特斯拉肆意甩鍋就不足為奇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