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造車了”?近日,這樣一則話題在汽車圈和科技圈中傳播,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熱議。確實,小米集團不僅在手機行業(yè)風生水起,還先后涉足了家電、軟件等領域,在“智能生態(tài)”的板塊中,確實還缺少了一塊“汽車拼圖”。
不過,據(jù)官方消息回應稱,“小米造車未立項”,既否認了目前造車之實,又給“日后造車”留有余地。顯然,小米集團認為目前造車并不是最好時機,即便排除蔚來、小鵬、理想等率先起步的新勢力所帶來的壓力外,特斯拉依舊是難以回避的“大山”。特斯拉已成為自主品牌的“假想敵”,能否超越特斯拉,成為新能源車企“出圈”的關鍵因素。
毫無疑問,如果說自主品牌中誰最有實力與特斯拉抗衡,比亞迪肯定是其中之一。國產(chǎn)Model 3交付后不久,輕松穩(wěn)居“月銷萬臺俱樂部”;而比亞迪漢EV自去年7月交付以來,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銷量“六連漲”,有著不俗的表現(xiàn)。那么,為何漢EV的銷量能夠一路猛漲,它又能否成為Model 3的真正“勁敵”?深入分析之后,答案不言而喻。
銷量穩(wěn)健,躋身三甲行列
若問評價一家燃油車企實力的指標是什么,相信大家會說諸如品牌積淀、技術實力等方面,但對于一家新能源車企而言,以上回答并不適用。或許是從樂視汽車開始,“PPT造車”一詞便活躍在造車新勢力、或者說新能源領域之間。相較于輕如鴻毛的“自我吹噓”,真正能夠令車型量產(chǎn)落地,并獲得銷量,才是評價一家新能源車企實力的最終準則。
不可否認,特斯拉是新能源車企中的翹楚。憑借著多次降價,國產(chǎn)Model 3帶來了遠超國人期待的產(chǎn)品實力,上市首月榮膺新能源銷量榜首、上市次月便突破萬輛大關。雖說宏光MINI EV的到來總結了Model 3的“冠軍夢”,但在25萬級市場中,可謂鮮有對手。直到漢EV誕生,自主陣營才迎來了一絲轉機。
據(jù)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顯示,1月份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5.5萬輛,同比增長274.5%,環(huán)比下降25.3%。然而,漢EV的1月銷量為9298輛,環(huán)比領跑大盤微增3.2%,緊隨Model 3位列銷量榜第三名。與此同時,漢EV也實現(xiàn)了上市之后的“六連漲”,越來越多的車主選擇用錢包“投票”,便是對其產(chǎn)品實力最好的證明。
值得一提的是,與宏光MINI EV不同,漢EV的官方指導價為22.98萬-27.95萬元,正對Model 3的售價區(qū)間,能夠從Model 3手中搶奪近萬臺訂單,確實非常不容易;另外,漢EV的終端幾乎沒有優(yōu)惠,能夠不靠“價格戰(zhàn)”直面競爭,無疑令這份成績單更具含金量。
均衡發(fā)展,優(yōu)勢有目共睹
正如奔馳品牌在燃油車時代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樣,特斯拉已經(jīng)成為新能源時代當之無愧的“標桿”。國產(chǎn)Model 3入華,大有復刻奔馳入華之初的景象,它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一款車型,而是審美、品味與身份的象征。正因如此,漢EV想要后來居上,需要面臨著更多的挑戰(zhàn)。
為何漢EV的銷量能夠一路猛漲呢?不得不說,在研究國人喜好方面,比亞迪顯然更有經(jīng)驗。在漢EV上市之前,比亞迪高調推出“刀片電池”,不僅通過針刺試驗的對比,消除國人對于用車安全的擔憂,還通過創(chuàng)新的內部排列方式,有效提升了電池的空間利用率,進而優(yōu)化整車的續(xù)航表現(xiàn)。作為首款搭載刀片電池的車型,漢EV還沒上市便熱度頗高,入門級車型擁有605km的NEDC續(xù)航表現(xiàn),相較Model 3有著不小優(yōu)勢。
此外,在造型設計方面,漢EV不僅優(yōu)化了“Dragon Face”設計語言,令造型更具科技感,還采用了隱藏式門把手、溜背車身等設計語言,令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當然,其紅黑撞色的內飾也是一大亮點,搭配上全系標配的15.6英寸中控液晶屏,整車的豪華感和科技感均得以提升。
總得來說,雖然漢EV沒有帶來“非它不買”的購買沖動,但是均衡的整體實力,足以給人一種踏實的感覺,適合居家過日子的大眾用戶。相比之下,Model 3在過去一年內深陷自燃、失控等風波,再加上用戶對于整車做工的詬病,孰優(yōu)孰劣一目了然。
差距還在, 實力仍待提升
從目前的銷量表現(xiàn)來看,漢EV確實是最有可能抗衡Model 3的車型,但是,漢EV要想真正實現(xiàn)超越,顯然沒有那么容易。在比亞迪與特斯拉之間的實力對比中,我們便能看到差距所在。
客觀來說,特斯拉的優(yōu)勢在于輔助駕駛和電池管理系統(tǒng)。其中,特斯拉的輔助駕駛系統(tǒng)經(jīng)過多年更迭,擁有著強大的系統(tǒng)算法,雖不建議過過分依賴,但已有著面對遠距離的自動駕駛能力;此外,其電池管理系統(tǒng)能夠實現(xiàn)電池參數(shù)監(jiān)測、在線故障診斷、充電控制等功能,能夠更好地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盡量減少續(xù)航虛標的情況。
相較而言,作為國內少有掌握“三電”技術的自主品牌,比亞迪具有更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能夠從源頭處提升純電動車型的性能、降低生產(chǎn)成本,而這恰恰正是國人的需求痛點;再加上多年的整車生產(chǎn)的經(jīng)驗,比亞迪能夠更好地守好“質量關”,打好進軍新能源市場的根基,如網(wǎng)友所言:“真給國產(chǎn)車爭氣”。
不過,與特斯拉相比,比亞迪在智能系統(tǒng)方面尚有不足,雖說能夠滿足普通的L2級輔助駕駛能力,但距離“下一個時代”的駕駛系統(tǒng),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此外,比亞迪的“高端標識”不夠明顯,雖說漢EV有著媲美豪華車型的實力,但很難從品牌溢價方面與Model 3相媲美。如何在軟件和營銷方面提升自身實力,或許將成為漢EV,甚至說是整個比亞迪品牌未來抗衡特斯拉的重中之重。
結語:早在2010年前后,比亞迪便推出首款純電動車型e6,可惜,無論是從市場行情,還是用戶需求度方面來看,都不盡如人意。如今,Model 3的到來點燃了國人對于新能源車型的熱情,各大自主、合資品牌也紛紛入局,競爭異常激烈;比亞迪能否奪回在新能源市場的話語權,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