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內部講話,實為公開宣言。春節前后,國內不少車企的掌門人都通過長篇大論對過去的一年做了深刻總結,并且對未來發展布局做了長遠展望,在網上引起一輪又一輪熱議。

近日,網上一篇“理想汽車內部信”在業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相比于各種車企發布2021年的銷量目標,理想汽車CEO李想不僅預測了2025年中國的智能電動車銷量將達到800萬輛,而且明確表示理想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占領中國新能源20%市場份額,成為中國第一智能電動車企業。
很難想象這是一家成立只有5年,產品批量交付還不到兩年的車企能夠實現的宏圖之志,因為就連長期霸占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都沒有這樣的口氣。我們不妨看看,李想的展望到底是嘩眾取寵還是實事求是?
各種亮瞎眼的預測
李想的這封內部信包含很多內容,在銷量方面,不僅有2025年的銷量目標,還有對2030年全球智能電動車的銷量預測;在技術方面,對自動駕駛技術和超級快充技術的全面普及做了大膽預測;在產品方面,簡單提及了理想未來的“兩條并行路線”;在定位方面,對于其未來目標客戶給出了清晰畫像。雖然全文只有3000多字,但是幾乎沒有什么廢話,這一點倒是值得稱贊。只可惜,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筆者對文中的很多預測實在不敢茍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說被網友吐槽最厲害的銷量預測吧。根據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將達到汽車總銷量的20%左右,預計在500-600萬輛。這可以看作是國內最專業最權威的預測了。

而李想這封內部信預計中國2025年將會銷售超過800萬輛智能電動車可。更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內部信中還預測了2030年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在4000萬輛左右,中國的銷量會達到2000萬輛,簡直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不知道理想是請了專業的咨詢公司做調研,還是“掐指一算”之后信口開河?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這樣博眼球的行為是不是有點兒過了?
接著我們再說說李想對未來技術的預測吧。在李想看來,未來智能電動車競爭的終局是數據和芯片的競爭,而且會很快變成足球世界杯這樣的淘汰賽,就像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現狀一樣,前五個品牌占據了96.5%的市場份額,所以到2025年獲取2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成為中國頭部企業的必要條件。如果照這么說,未來5年國內絕大部分非主流車企都會被淘汰,考慮到各地車企的國資背景,輕易被淘汰是不可能的。

在自動駕駛方面,李想認為車載算力和傳感器分辨率到2030年會有數百倍的提升,而且Level 4級別自動駕駛會變成每一輛智能電動車的標配。要知道理想在自動駕駛領域并沒有很深的造詣,旗下產品的駕駛輔助系統也算不上行業頂尖水平,況且Level 4級別自動駕駛還牽涉到很多法律盲區,需要漫長的時間來解決。不知道李想哪里來的自信做出這樣的預測,或許這就是老人常說的“滿瓶子不響,半瓶子晃蕩”吧。
另外李想認為到2030年時,10分鐘實現300-500公里的超快充技術將會全面普及,從而讓充電體驗接近加油。如果動力電池技術能有重大突破,實現這樣的快充水平或許也不是天方夜譚,但是想要“全面普及”就有點癡人說夢了。現在的小區想要給車位加個普通充電樁還要考慮變壓器能不能受得住,如果要“全面普及”大功率的超級充電樁,光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就曠日持久,而且花費可能是天文數字。
理想憑什么這么狂?
當然,從某種程度上說,李想有狂妄的資本,用他自己的話說,2015年-2020年是理想汽車從0-1的階段,理想經歷了完整的產品、研發、供應鏈、生產、銷售,以及組織能力的考驗,并取得了2020年中國新能源SUV銷量第一,具備了最基本的生存和造血能力。接下來在2021年-2025年是理想汽車從1-10的階段,即高速發展的階段,理想要成為中國智能電動車品牌銷量的頭部企業,拿到全球市場頭部企業競爭的門票。
這種狂妄中又帶有的危機意識對一位掌門人來說是件好事,但是能不能稍微考慮一下競爭對手的感受,比如已經踏上新能源之路的大眾,以及先后“出道”的蔚來和小鵬,還有正在努力轉型的幾乎所有主流車企,難道就沒有一個能打的?別忘了理想一共才出了一款量產車,交付剛剛超過4萬輛而已。

或許在李想看來,理想最成功的是精準的用戶定位,比如理想ONE的用戶群體就有鮮明的特點:第一,他們普遍都是有孩子的家庭用戶,經常需要三代同堂。他們是奔馳寶馬奧迪車主的增購,是大眾豐田本田車主的換購;第二、他們普遍擁有充電條件,也有非常明確的長途駕駛需求(比如自駕游)。他們把理想ONE當作一輛可長途駕駛的純電動車來購買和使用。只不過未來消費者可能會覺得增程式電動是雞肋,就像以前一些消費者害怕觸摸屏不好用,從而選擇帶實體鍵盤的觸摸屏手機,結果實體鍵盤根本用不上。
也或許給李想自信的是理想未來的產品布局:通過第二代增程電動 X 平臺上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 Whale平臺的多款產品,高壓純電Shark平臺的多款產品,堅持豪華智能電動車的品牌定位,廣泛地覆蓋15-50萬的價位,讓更多人可以擁有高品質的移動的家。
說到理想的品牌定位和產品價位,再聯系理想的銷量目標,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常識性的大問題。因為按照行業共識,電動汽車的價格只有在能跟燃油車持平時才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全面普及的可能。翻開任何一年的汽車銷量排行榜,銷量最好的車型幾乎清一色的都是售價在15萬以下的車型,它們擁有超高的市場占有率。那么問題來了,理想未來產品要覆蓋15萬-50萬價位,而且預計要在2025年賣出160萬輛,這牛皮吹得也太大了吧?莫不是李想長期呆在精英階層,高估了主流消費者的購買力?
結語:不管我們再怎么質疑,說到底這都是理想汽車內部信的內容,理想也沒有召開發布會大肆宣傳。不過這也正是李想精明的地方,靠傳媒起家的他當然知道這封信一定會傳出去,但是以內部信的形式傳出去“進可攻退可守”,就算引起什么爭議也算不上什么把柄,這種收放自如的宣傳招式可謂李想的強項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