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經濟社會中,大到買房買車,小到手機家電,無一例外需要遵從“契約精神”。說起來很簡單:白紙黑字的合同記錄著交易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在按下手印、蓋上公章的那一刻起,便應該毫不妥協地遵守諾言。
這是成年人最基本的社交法則,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眼看著邁進“百年誕辰”的保時捷,卻給中國車主擺了一道。
關于“電動轉向柱”事件的起因與經過,經過半個多月的持續發酵,已在汽車圈中傳得沸沸揚揚;而利用合同上的“小字”規避退一賠三風險、強行補償用戶“2300元代金券”的做法,也令保時捷成為眾矢之的。面對車主的抵制與車評大V的討伐,保時捷終于在首則此事聲明發布的18天后,服軟了。
就保時捷(中國)發布的《保時捷關于轉向柱電動調節功能問題的解決方案》來看,保時捷承諾將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分批啟動“免費提供相關功能的恢復服務”,并對未能實現恢復相關功能的用戶提供統一金額的補償方案。所有受此影響的客戶,享受整車一年延長質保服務。
總結來說,就是在兜兜轉轉之后,消費者花錢買的“電動轉向柱”,可以在保時捷方便的時候安排上了。
看到這里,無疑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得到滿足,不必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而保時捷面對“芯片短缺挑戰”,在不耽誤交付的情況下,還能收割一波車主的好感;車評大V的集體發聲得到采納,終于看到了意義。在三方都滿意的情況下,本應可以畫上一個大大的“句號”。
但試想,如果沒有中國車主的持續抗議,“減配”一事是否就在《保時捷中國致車主的一封信》中戛然而止?如果沒有車評人的集體發聲,保時捷能否意識到“區別對待中國用戶”實屬不該?如果再有效仿保時捷的品牌,難道中國消費者、車評人還要再上演一場“維權持久”的戲碼嗎?
不是每一次道歉都能得到原諒,況且這個“道歉”可能還不是發自內心。
“槍聲一旦響起,便沒有贏家”。雖說保時捷的“電動轉向柱”事件暫時告一段落,但如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現交易的公平公正,需要多方力量來維護。
對于車企而言,要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收起自己的傲慢,才能收獲消費者的支持;對于消費者而言,要知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蹬鼻子上臉”,妥協忍讓換不來理解,只會令自己更加被動;對于有關部門和輿論監督而言,要知道“眾人拾柴火焰高”,每一次正義的到來,保護的其實是每一位用戶。
在《解決方案》發布后,汽車情報新媒體還收到一封來自保時捷中國傳媒公關部的信,除了強調處理結果和感謝輿論監督外,“提升客戶滿意度”的描述,顯得格外扎眼。如果保時捷早點將用戶放在心上,或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的話,這份《解決方案》不應該來得這么遲。
2021年,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新車交付量達95671輛,同比增長8%;中國連續七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消費者今后將如何對待保時捷,2022年保時捷在華銷量將給出答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