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前后,包括長春、青島、太原等多省市發布了針對當地市場的“購車補貼”,對此,汽車情報新媒體曾專門發布了一篇文章進行盤點,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不過,面對少則數千、多則剛剛破萬的消費券或一次性補貼,多數車主似乎并不感冒。評論區中,“取消購置稅才是真正的誠意”、“免購置稅,我就換一輛(車)”,成為不少人的呼聲。
毫無疑問,即便是十幾萬元的家用車,其購置稅便可輕松達到一兩萬元,對于消費者而言并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作為全國通行的合理稅收政策,地方又無法加以干涉,所以難免令“購車補貼”顯得杯水車薪。
不過,據最新消息顯示,繼2009年、2015-2016年之后,新一輪“購置稅減免”政策要來了;階段性減免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的消息,為深陷芯片短缺、需求減弱的中國車市帶來了一絲曙光。雖說目前關于補貼車型、補貼力度等細則尚未公布,但足以令人持續期待。
那么,600億購置稅減征,能否真的能將中國車市拉出“泥潭”?眾所周知,如今新能源市場的滲透率已超過25%,占據了消費市場的重要比重。不過,考慮到新能源車型原本就享有購置稅減免,并且不少車企仍有積壓訂單,因此,“減征燃油車型購置稅”或將成為短期內刺激汽車消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關乎到主流合資與傳統豪華品牌的“命脈”。
現在的問題是,購置稅減免的到來,能否刺激消費者買燃油車呢?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數萬元的優惠確實能夠令人心動,但居高不下的油價,以及包括停車、洗車、保養等長期花銷,依舊是不小的支出。因此,對于一季度因疫情沒能提車,或者近期有購車打算的消費者而言,購置稅減免確實是不小的誘惑,但對于本就沒有買車計劃的人來說,依舊很難心動。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繼新能源市場集體漲價之后,燃油市場也掀起了一輪“漲價潮”。本月中旬,寶馬宣布將于6月1日起,針對寶馬5系、X3、4系、X4及6系GT的部分車型進行漲價,漲幅最高達1.01萬元。而類似的情況,在自主品牌和主流合資品牌中均有著蔓延的趨勢。
事實上,不僅是新能源車型受電池材料成本上漲而“被迫漲價”,面對橡膠、鋼材、鋁合金等基礎原材料的價格上漲,燃油車型也很難獨善其身。與此同時,大環境的不景氣,或多或少會影響到經銷商的運營,終端優惠縮水導致一定程度的“變相漲價”,也成為不少熱門車型的現狀。
結語:如此來看,購置稅補貼的到來,大概率只能緩解部分車型的銷售現狀;即原本便具備暢銷體質,僅受大環境影響而使銷量階段性下滑的產品。對于那些原本就鮮有問津的車型或品牌而言,即便背靠購置稅減免也很難重回最佳狀態。消費者買車越來越謹慎,而更加嚴酷的“車市洗牌”也即將到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