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某汽車交易市場,發生了尷尬的一幕。去年11月26日才開業的廣汽謳歌4S店竟然成了一家名車綜合展廳,奔馳、豐田、寶馬、路虎等品牌集體入駐。偌大的展廳更是出現了多個品牌車型混銷的現象,可謂現實版的“鳩占鵲巢”。
究竟發生了什么,讓這家開業僅半年的日系品牌豪華4S店出現這樣的囧境?想必這是廣大消費者捉摸不透的,為此,汽車情報新媒體(auto-qbz)抽絲剝繭,告訴大家這背后深藏的秘密。
沒有2000萬不敢玩,怎一把辛酸淚
其實,這一切的背后隱藏著的是一幕幕的無奈!
讓我們來簡單的算一筆明白賬,看看建設和運營一家廣汽謳歌4S店到底需要多大財力來支撐。
此處,以同樣是日系高端品牌的東風英菲尼迪4S店為參照,筆者微信采訪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總經理,據悉,像這種規模的4S店整體建店成本大概在800-1000萬左右,加上支付給廠家的200萬保證金以及按年支付給汽貿中心的租金,等于說車還沒開始賣,1000多萬就花出去了。
店建好了,然后就是招兵買馬組建團隊,人數的話少說也得100人,按照鄭州6000元的平均工資計算,僅人力成本單月就達到了60萬元,再加上水、電、寬帶、稅費等等亂七八糟的開支,一個月運營成本少說也得100-150萬。
當然,這還不是壓力最大的。眾所周知,對于汽車經銷商來講,壓庫存往往是最可怕的,為了完成一定銷量,廠家往往會把任務逐一分配給經銷商,換句話來講,就是要求按月進夠一定量的車。當然,要進車,可不是上嘴皮和下嘴皮一碰就完事兒了,需要的可是真金白銀的硬家伙,以廣汽謳歌CDX這款車為例,售價區間為22.98萬-31.28萬元,按照26萬元的均價計算,一個月進40臺車則需要1040萬。
問題又來了,廣汽謳歌CDX雖然是日系豪華品牌,奈何銷量一般般,其2017年3月份銷量也只有可憐的1055臺,這很明顯,經銷商根本完不成每月的任務,而這些車就越壓越多,資金鏈也就無法轉動,所以才有了文章開頭的尷尬一幕。
其實,站在經銷商的角度來看,這實屬無奈之舉,畢竟面對洶涌般的經營成本,換做任何一個商人都會想辦法應對。或許,發生在鄭州的“鳩占鵲巢”事件已經是廣汽謳歌危機的導火索,如果主機廠不加以干預,很可能會成為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品牌羸弱新車緩慢,廣汽謳歌在玩火
自始至終,廠商之間都是一種很微妙的關系。一方面,汽車經銷商希望車企品牌強勢,好帶來更多的銷售和利潤;另一方面,車企又希望經銷商能分擔超額的銷售任務并且在現金流等方面承擔風險。
當汽車行業在盈利高速增長時期,廠商關系相對來說比較和諧,而隨著近幾年行業競爭加劇,尤其從2014年開始,廠商關系似乎到達劍拔弩張的狀態。從長安福特湖南經銷商退網事件到一汽奧迪經銷商集體向廠家宣戰,再到進口現代經銷商退網“大戰”,經銷商面臨盈利困難的現狀層出不窮,而不得不尋求出路。
很明顯,這起“鳩占鵲巢”事件為廣汽謳歌敲響了警鐘,如果說上述幾個品牌的經銷商鬧情緒是因為搶不到食吃,而發生在廣汽謳歌身上的這起事件則實屬主機廠不爭氣了。
首先,廣汽謳歌的新車計劃和市場節奏太緩慢。要知道,從2016年7月份上市CDX這款車型到現在,基本上快一年時間過去了,廣汽謳歌還沒有第二款車型的推出,僅靠著一款CDX苦苦支撐,在這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年代,這無異于自掘墳墓。
其次,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費者口碑還遠遠沒有培養。說起豪華車,一直以來都是德系BBA的天下,日系品牌的市場份額往往少之又少,以東風英菲尼迪為例,其2016年全年銷量也不過26131臺,和一汽奧迪的536289臺相比著實不是一個檔次,更何況,廣汽謳歌在國內的知名度甚至還不如東風英菲尼迪。在“前戲”沒做足的情況下就大干特干,到最后結果只能恰得其反。
結語:廣汽謳歌如此差勁的表現,不禁讓人想到了CDX上市發布會中廣汽本田第二事業本部副部長王順勝所講的一番慷慨陳詞,用他的話來說,CDX在2016年年內要完成1萬臺的銷量,并且還要全力推動廣汽謳歌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實現。
如今再看看這些豪言壯語,不禁讓人唏噓感嘆,縱使謳歌是豪華品牌,在北美市場的表現也足夠強勢,但是羅馬終究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有所作為,更應該埋下頭來低調務實的做事情,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