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名為《和衷共濟,共渡難關》的威馬溝通信在汽車界引起熱議,大致意思為新冠疫情影響之下,威馬汽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得已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即全員工資打五到七折,取消年終獎等獎金。
事實上,在今年9月份的成都車展,也就是2022年國內首個A級車展,威馬汽車意外缺席,這在當時被業界視為一個利空信號,威馬多多少少遇到了一些經營層面的問題。
而在沈暉的公開信上,也的確證實了這一點,威馬從10月份開始,已經用盡各種辦法在降低運營成本。再加上本計劃于今年四季度上市的重磅車型威馬M7遲遲沒有確切消息,說此時此刻是威馬的至暗時刻,倒也不為過。
回想沈暉當年下場造車,曾經夸下不少海口,并且威馬累計融資350億,百度、騰訊、李嘉誠等現身股東名單,如今落得這樣的田地,巨大反差確實給了不少網友談資。
所以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不少網友幸災樂禍的評論,有點類似于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里描繪到的場景,阿Q臨刑前游街示眾,周圍是“張著嘴的看客”,他們看著阿Q赴刑場,卻充滿了興奮,讓人不可理喻。
當下公眾的生存情況,不用筆者過多的講述,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除了個別行業之外,基本上都是哀鴻遍野,尤其是廣大的民企和中小微企業,在刺骨的寒風中艱難生存。
就拿河南省最大的房地產企業建業集團來說,繼今年2月份裁員60%,把五級管理架構壓縮成三級之后,近期又曝出裁員7000人,而沒被裁掉的在崗員工降薪40%,再加上最近的一筆2億美元債未支付,曾經的建業有多高光,現在就有多落寞。
當然,一個河南建業只是冰山一角,類似這樣走到生死攸關時刻的企業,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常說,保企業就是保民生,尤其是對于實體經濟重要支柱的汽車行業來說,更是如此。
汽車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早已深入到了維修服務、保險、交通運輸及路橋建筑等許多工業、農業以及民生相關行業,還可以吸納各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形成龐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創造可觀的產值、利潤和稅收,并且提供眾多的就業崗位。
以威馬汽車為例,早在2016年,其便在溫州甌江口筑成了其品牌的第一座工廠,而彼時的造車新勢力還在依托于代工模式。不客氣地講,威馬的實業基因是扎扎實實的,事實上威馬也的確整合了當地的汽車上下游資源,打造了該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更是為當地的就業、財政和稅收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威馬還投資了超過55億元,在成都打造了“威馬汽車全球研發中心”,規劃建設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整車安全研究院、三電系統安全研究院、前瞻技術研究院、汽車創意設計院,這意味著威馬在成都做出了不亞于當初在溫州做出的貢獻。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威馬汽車,如果廣大網友們站在上述角度去考慮,此時此刻你還會幸災樂禍嗎?
“上半年只想保住工作,下半年我們要齊心協力保住老板,千萬不能讓老板找公司上班。”這是近期社交媒體上很火的一個段子,所謂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但愿我們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共同努力,早日穿越寒冷的周期,迎接春暖花開的到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