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天下第一了!如果你關注近期的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會發現這是呈現出來的主論調。
誠然,一個無法忽視的事實,那就是中國汽車品牌近些年的表現著實爭氣,尤其是借助新能源這條全新賽道,中國汽車品牌實現了彎道超車,半年份額首超50%。
與之相對應的是合資車一夜間跌落神壇,其新能源車型被部分網友冠以“雜牌車”的稱號。受此連累之下,合資燃油車的價格也有“崩盤”的苗頭。
順著這個思路來看,似乎中國汽車品牌在方方面面都達到了頂端。然而,冷靜思考之后,實際情況或許和這些論調不太一樣。
先是世界權威汽車媒體《美國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發布的2023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排在前列的幾乎清一色都是歐美日韓供應商。近期,美國《財富》雜志發布了“世界500強”2023年企業排行榜,入圍且靠前的幾家整車企業依然是大眾、豐田、Stellantis集團、福特、奔馳等傳統巨頭車企。
(圖表來源:乘聯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毋庸置疑,這些信息或許給中國汽車品牌提了個醒,在國內的輿論場我們已經“超英趕美”,但更深層次或者提升到全球層面的車市格局,我們還需努力。
不卑不亢看待榜單背后的差距
對于上述“世界500強”入圍的24家整車企業,其中以大眾、豐田、Stellantis集團、福特、奔馳等傳統巨頭車企為主這一現象,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來,目前國內汽車市場的整體銷量,新能源車企占比為30%左右,也就是說70%的銷量還是傳統車企貢獻的,而放眼全球市場,這個比例或許會更高,所以500強排名依然還是傳統巨頭車企占主力。
“世界500強排名還要看有些關鍵指標,比如說公司的營業收入、利潤和市值等等,這些都是影響排名的綜合因素,像特斯拉主要的優勢就是市值高、股價高,但是它的銷量其實趕不上傳統車企,因為像豐田、大眾一年銷量1000多萬輛,而特斯拉的銷量不到200萬輛。”張翔分析。
河南工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王教授的觀點與張翔有些許相似之處,他表示“世界500強”的排名更多依據的是規模,比如我們熟知的部分國企以及一些地產公司,它們都是世界500強,但你能說這些地產公司有什么望塵莫及的核心科技嗎?
“在新能源汽車這一領域,我們現在已經掌握了主導權,在這個賽道我們有希望誕生幾家世界500強企業。”王教授進一步分析稱,現在中國汽車品牌的創新力和科研實力已經展現出來了,多給它們幾年時間,但切記不要驕傲自滿,因為中國汽車距離全面強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江淮新能源乘用車公司生產總監孫凱告訴汽車情報新媒體,目前國內汽車市場和國際汽車市場的競爭大環境不太一樣,其中一點就是國內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走高,在此賽道布局早的自主品牌取得了領先,但在海外市場,整體看依然是燃油車的天下。所以大家會看到一些全球車企在國內生存艱難,但其在全球其他市場依然賣得好。
電動化轉型或塑造全新格局
如王教授所言,中國車企乘風“電動”,或將形成新的500強格局。直觀表現在2023年的榜單上除了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廣汽集團、東風集團、北汽集團這五家傳統國企之外,還涌現了比亞迪、吉利和寧德時代這三家民企。其中去年在榜的國企濰柴動力今年未進入世界500強,被寧德時代取代。
張翔提到,傳統國字號車企把合資品牌的銷量都算進去了,而它們的主要銷量貢獻者是合資品牌,比如一汽主要靠一汽-大眾和一汽豐田,其自主品牌銷量占比很少。比亞迪真正是靠新能源汽車實打實的銷量進入世界500強,并且它的市值也是中國車企最高的。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比亞迪與寧德時代的增長并非偶然,全球汽車市場正在進行電動化轉型,這給中國汽車上下游企業提供發展契機,從整車企業到電池企業,中國品牌正逐漸壯大。
對于此,汽車情報新媒體采訪了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副總經理杜國忠,讓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其表現的十分冷靜和清醒。
杜國忠認為大眾、豐田、Stellantis集團、福特、奔馳等巨頭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實力和市場份額,這些汽車巨頭企業依然保持很強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這些企業的成功也反映出了汽車行業的規模經濟和品牌效應的重要性。
“對于自主車企,除了傳統的國企,比亞迪和吉利的表現也非常出色。”杜國忠進一步指出,這說明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車企也有很強的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特別是比亞迪,其在“三電”技術方面的優勢,使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具有很大的潛力。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自主車企在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方面還存在著一些挑戰。例如,一些自主車企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加強,以提高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的信任度。同時,自主車企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技術研發的投入,以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杜國忠談道。
【結語】市占率首破50%大關,當下的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小有成就,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聽到了紛至沓來的贊美聲,或許會像龜兔賽跑中那只驕傲的兔子一樣,認為勝利已經八九不離十了。然而,每一家中國汽車品牌高管都應該問自己幾個問題,中國品牌汽車的全球知名度怎么樣?是否達到了大眾、豐田等家喻戶曉的程度?我們是否達到了不被人卡脖子的境地?
所以,中國汽車品牌依然處在攻堅的關鍵時刻,適當的鼓勵很有必要,能鼓舞士氣,但千萬不要讓贊美聲一浪高一浪,使得自主品牌忽視了眼前依然存在的差距。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