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新鄭州人,在這座城市生活了十多年,見證了它的蛻變和成長,也見證了大時代變革之下很多行業的榮辱興衰。
說起鄭州的產業臉面和驕傲,除了“河南王”建業地產外,全球單廠銷量最大的客車企業宇通肯定會被提及。
二十多年前,宇通就是當地就業的天花板,誰要是能進入這家民企,在親戚朋友面前都很有面子,一點也不亞于國央企或事業單位。
但如今的宇通卻是另一番模樣。從最近幾年宇通客車中高層頻繁離職,到老廠區屢次被曝拆遷用于城市建設,由宇通旗下的綠都地產操盤開發,再到近期社交媒體上不斷有員工曝出降薪被迫離職。一場你我或許還未覺察到的危機,正在宇通身上發酵。
宇通遇到的困難不亞于建業
去年9月份,建業發出了一封“求救信”《關于企業出現重大風險和危機并請求幫扶救援的報告》。讀完這份近3000字的報告,里面的心酸與無奈讓公眾看傻了眼,原來大家印象中財大氣粗的地產商活得比我們平民老百姓還要慘。
宇通雖然沒有發什么“求救信”,看上去一片風平浪靜,但綜合各項數據來看,當下的形勢十分不樂觀。
來看宇通客車公布的產銷數據。今年7月份,其銷量僅為2040臺,同比大幅下滑27.22%,單月變動幅度更是超過了40%。而整個2022年上半年,宇通客車累計客車銷售量只有11567臺,同比下滑幅度達到了43.82%,差一點就是“腰斬”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宇通客車從2016年開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銷量從當年的7.091萬臺一路下滑到2020年的4.18萬臺。而按照今年上半年僅11567臺的銷量預判,2022年宇通客車或許會再創新低,大概率進入三字頭時代。
毋庸置疑,銷量的下滑,勢必造成營收的吃緊,甚至是虧損。
盤點2017年到2021年宇通客車公布的財報,其營收從332.22億元縮水到了232.33億元,歸母凈利潤也從31.29億元來到了6.14億元,利潤下滑幅度為驚人的80%。
雖說賺錢速度遠遠沒有以前快了,但勉強還能保持盈利,在這個年頭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出現虧損,且虧損幅度呈現同比增長趨勢,是不是情況就不容樂觀了?
根據宇通客車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財報,歸母凈利潤已經虧損3.24億元,參考整個上半年疲軟的銷量,以及下半年依然不容樂觀的市場,2022年宇通客車歸母凈利潤巨額虧損,或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宇通經歷客車“黑鐵時代”
有一點我們要搞明白,宇通的銷量和業績直線下滑,并不是自身產品出了問題,而是進入了客車“黑鐵時代”這一周期。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到2020年,中國客車銷量從52.49萬臺降到了43萬臺,今年上半年,國內客車銷量僅為18萬臺,同比大幅下滑30.5%,出現了罕見的“六連降”。具體到6米以上客車的銷量,2019年尚且有14.37萬臺,但到了2021年只剩下9.7萬臺。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節點值得一提,一是2017年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開始退坡,二是2020年年初開始影響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宇通為代表的客車企業,其實都在吃國家政策扶持和資金補貼的奶水,以至于提前透支了整個客車市場的需求,這才造成了當下的局面。
不妨看一下上面說到的宇通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宇通客車歸母凈利潤6.1億,但同年宇通客車收到的政府補貼就有4億。這已經很明顯了,巨額的補貼讓宇通喘了口氣。但問題是,補貼不是長久之道,就像今年的財政狀況這么吃緊的情況下,還能拿出這么多真金白銀來補貼宇通嗎?
另外就是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各行各業的沖擊,造成了各地人員流動受限,人員出行需求減少,再加上高鐵及私家車等替代品的持續發展,直接導致客車租賃企業及個體用戶對大中型客車行業的需求量下降。
以前的客車市場處于黃金時代,彎腰就能撿到黃金,但進入“黑鐵時代”后,能填飽肚子都費勁了。
開拓新能源乘用車迫在眉睫
相較于客車市場持續收縮的戰線,新能源乘用車就像一列時速350km/h的復興號高速列車,市場前景一片大好。
據乘聯會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了246.6萬臺,同比增長率高達122.8%。由此增速推測,整個2022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或將達到600萬臺體量,超過550萬臺的預測。
這么一對比,客車市場就像一個暮氣沉沉的老人,而新能源乘用車卻像一個迎著八九點鐘快速成長的少年,差距不可謂不大。
比亞迪就是站在風口上一路高歌猛進的孤勇者。王傳福對于未來趨勢的準確判斷,苦心研發核心技術,打通新能源全產業鏈,待機會到來比亞迪扶搖直上,如今各種光環在身。首個達到萬億市值的自主車企、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殺入世界500強......還有更多成就在等著比亞迪解鎖。
有意思的是,比亞迪和宇通是老對手,他們在全球純電大巴業務領域互有爭奪。在鄭州二者也是正面廝殺,宇通在中牟布局了宇通客車新能源工廠,如今已成為鄭州最大的新能源客車生產基地。位于鄭州航空港區南港的比亞迪生產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當中,建成之后,新能源整車年產能可能將達到40萬輛,接近于一個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產能。
雖然有民間傳言,宇通一直在阻撓比亞迪落地河南,但“外敵入侵”已成事實,當越來越多鎂光燈聚焦到比亞迪,未來宇通身上的壓力只會大不會小。
如此一來,與其把希望寄托在客車市場變好,不如主動求變,開始向新能源乘用車發力,走商乘并舉的道路。因為上面已經說過了,新能源乘用車這列高鐵只是剛開車,距離終點還很遠很遠,宇通現在買票上車絕對不算晚。畢竟,改變自己熟悉的業務,短時間來看的確很艱難,但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卻是難上加難。
【結語】相比一些新勢力門外漢,宇通的造車底子和研發實力都有,這是它的優勢。既然能夠把客車業務做得很好,當然有信心和能力在新能源乘用車領域也做出相同的成績。當然,最后怎么抉擇,還要看身為宇通董事長的湯玉祥怎么考慮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